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乡村治理,浙江谋“三借”


  同样历久弥新,还有来自武义县的“后陈经验”。2004年6月18日,后陈村建立全国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此后,这项“治村之计”上升为“治国之策”。15年来,“后陈经验”蕴含的改革火种成燎原之势,不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后陈也一直保持着村干部“零违纪”、村民上访“零记录”、工程“零投诉”、不合规支出“零入账”的记录,村集体经济增长了41倍,村民人均收入翻了两番。

  在浙江乡村,不是就治理谈治理,而是与经济发展充分结合、相辅相成。一方面,村庄善治为产业兴旺提供优良环境,另一方面,钱袋子鼓了以后,又倒逼治理能力的提升。在这方面,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安吉县的“余村经验”。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余村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依托土地、矿山、竹林等集体资产,村里成立“两山”旅游公司,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人均收入分别由2005年的91万元、8732元,增加到2017年的410万元、41358元。

  村庄富裕后,余村为村民提供普惠的托底公共服务,实现劳动就业、卫生服务、养老保险等13项公共服务全覆盖。如今,大到项目建设资金支出凭证,小到购买办公用品原始票据,村民在家里通过电视机就可随时查看,但凡遇到重大决策,村里也有一套广泛参与的民主制度。

  借网:提高治理效率

  龙游县东华街道的张王村,曾是个远近闻名的“上访村”,但2018年竟一举摘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三年内,从未发生过一起上访事件。说到这事,还得归功于村党支部书记袁平华。为了化解矛盾,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外村人”,专门设计出一个信息管理平台。

  袁平华有着多年的协警经历,调解矛盾自有一套,但自从被选为党支部书记后,他就发现,之所以干群关系会紧张,主要症结还在于村里的财务、事务不够公开。能不能把这些都搬到网上?袁平华把设想告诉了一位做编程的朋友。

  没想到,这一设想还真成了现实。3个月后,张王村的村级事务信息管理平台正式上线,袁平华将其取名“村情通”。这下好了,民政、妇联、残联、团委等各条线的扶助项目都上了平台,村民可用手机在线申请,谁家有补贴,谁家没补贴,一目了然。

  张王村的做法很快引起了县里的高度重视。2017年开始,龙游向全县推广“龙游通”,形成党建、平安、管理、服务、信用等五大体系,覆盖全县262个建制村,农村群众关注超过20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七成多。

  “村情通”之所以能够从草根创新,一跃成为便民“神器”,根本原因还在于顺应新时代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鲜明导向,这也符合浙江所大力推行的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建设要求。

  2016年底,为了让更多资源向乡镇倾斜、向村级延伸,使职权、力量等围着问题转、贴牢一线干,浙江对乡镇(街道)和部门派驻机构承担的职能相近、职责交叉和协作密切的日常管理服务事务进行整合,形成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4个功能性工作平台,并将这项工作纳入“最多跑一次”改革整体推进,在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让百姓办事更方便。

  与此同时,浙江又整合优化原有网格,通过嫁接信息技术手段,接入平安建设信息系统网、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和综治视联网等,让这些网充当数据库、瞭望台和调度室,大大缩短了信息收集上报和任务指令下达的时间,使得每个事件都能实现可跟踪、可督办、可追责。

  记者了解到,目前,浙江正继续加快推进数据共享应用,实现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跑”,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制订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计划,今后五年内,浙江还将打造一万个善治示范村,推动“三治融合”模式向纵深发展,变“盆景”为“风景”,聚“风景”为“全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载体 耕地 七姐妹 黄茶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