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农资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十二五”时期,是一个实现由农资大国向农资强国转变的关键期,行业发展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同时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格局不会改变。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战略任务的执行,为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行业将以产业链的比较优势和创新实力为基础,向价值链高端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农资大国向农资强国的转变。曾有人断言,未来五年的中国农资行业将进入兼并重组时代。近几年的产业发展已经在农资产业中出现了一批领军型企业,这些企业都握拥丰厚资源,目前正在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企业布局。可以预见的是,兼并重组将重点发生在领军型企业和中型企业之间。
12月22日,《农资导报》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农资发展论坛”正是以开启中国农资大企业时代为题,聚焦35家化肥、农药、流通大中型企业的领导者,共同研讨行业整合的现状、特点以及未来的趋势。我们相信,这个主题与农资行业中绝大多数的企业密切相关。
群雄逐鹿中国农资大企业时代
进入“十二五”以来,农资行业内市场大战的硝烟依然浓烈:新品种层出不穷、新品牌应接不暇、新企业来来去去。但在农资发展的滚滚长河中,大企业分封割据的大格局已逐渐浮出水面。并购重组、资本运作、资源整合等频频见诸报端的关键词究竟在大企业成长中充当了怎样的角色?企业如何布局才能顺应这泥沙俱下农资洪流?让我们细细探讨。
外延式扩张顺应大势
纵观中国农资行业内大企业的成长历程,可总结为两种典型的经济模式:内延式发展和外延式扩张。这两种模式贯穿了大企业起步、成长、壮大的各个阶段。进入“十二五”之后,化肥和农药企业以内延式发展模式为核心的自我滚动成长已经不适应行业发展大势,而以收购、入股等为手段的外延式发展模式正成为大企业成长晋级的主要途径。
首先,从产业现状来看,产能过剩为兼并重组提供了条件。“十一五”以来,中国化肥和农药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日趋严重。“十一五”末期,国内磷肥总产能超过2100万吨(折纯,下同),国内需求仅1200万吨,过剩超过40%。磷肥之外,以尿素为代表的氮肥和以草甘膦为代表的农药也面临着巨大过剩压力。过剩的后果是装置闲置,这意味着:企业扩大产能,完全不需自主建厂,快速并购已有产能成为绝佳途径。
其次,从政策导向来看,限制新上项目和鼓励兼并重组激励企业选择外延式发展模式。一方面,新建项目审批收紧限制企业自主建厂。自建不如并购正成为大企业老总们的共识。另一方面,今年工信部陆续出台的政策已经明确要求加快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政策导向将使得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逐步摒弃内延式发展模式。
再次,从行业前景来看,晋级第一梯队的压力逼迫企业加快并购步伐。2006年以来化肥行业企业大型化进程已经加快。据统计,“十一五”末化肥行业已形成24 个百万吨级大型化肥生产企业,大中型化肥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而按照《化肥工业“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中国氮肥、磷肥和复混肥企业还将大幅减少。其中大中型氮肥企业产能比重达80%以上,大型磷肥企业产能比重达70%以上。而从现状来看,超过半数的合成氨企业合成氨产能低于8万吨、近八成磷酸企业规模不足10万吨,如何在短短5年内挤入百万吨级化肥的第一梯队,企业选择以并购为核心的外延式发展模式也是形势所迫。
产业链整合风生水起
近些年,农资行业内大企业产业链整合事件屡见报端,据不完全统计,从2009年至2011年化肥行业已发生17宗较大的并购重组案例。这种整合主要围绕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沿着产业链上下游实行纵向并购和重组;二是大型化肥企业通过对外兼并中小化肥企业或异地建厂进行横向扩张。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2-12-21/210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