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客观认识转基因技术


□本报记者焦培培

3月6日,在北京铁道大厦的6号会议室,一场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刚刚平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彭于发拿出一本题为“理性认识转基因技术”的小册子,供大家传阅,并挑要点向大家介绍其中的内容。这是发生在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三次会议农业界小组讨论期间的一幕。会后,彭于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会对转基因技术的争议多半是因为一部分人对这项技术缺少客观认识,他希望能在更加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让社会认识和了解转基因技术,进而做出自己的选择。

彭于发常年从事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工作。针对社会上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争议,他表示,从生命科学技术的角度讲,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这项技术从1996年应用到现在,先后已经有几十亿人食用转基因产品,我个人没有听说任何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是不安全的。”

从技术层面,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有六项基本原则。彭于发说,其中最主要的依据是对基因本身的认识。以抗虫棉、抗虫水稻、抗虫玉米等品种为例,都转了一种从土壤细菌里提取的杀虫蛋白基因。首先这种细菌作为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杀虫剂在全世界应用接近80年。而且转移到作物中选取的是结构清晰、安全性数据充分、安全结论明确的一个基因。这种杀虫蛋白基因之所以能杀死特定的少数几种害虫,是因为两者在基因产物上能实现分子识别。但这种分子识别在人体与杀虫蛋白基因之间是不存在的。这是我们判断该基因对人体安全的一个重要依据。

相对于科学的实证,在彭于发看来,现在关于转基因的负面报道大多是凭借假设、假想,甚至捏造得出的结论。同时,不同的人对事实本身的了解程度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甚至对待科技进步的态度也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的争论,所谓的“挺转派”或“反转派”往往都容易走极端,出现过激的言行。“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推进产业化,让民众真正了解转基因技术给实际生活带来的效益和便利。”

中国目前经批准并商业化种植的只有转基因棉花和抗病毒番木瓜。彭于发说,以抗病番木瓜为例,环斑病毒病对于番木瓜来说是毁灭性的病害,只有通过培育抗病品种才能解决危害。该品种最早于1996年在美国种植,目前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90%。2000年以后中国培育成功自己的转基因抗病毒品种,目前在中国占接近70%。只不过,这种产品在中国的种植规模一共只有十几万亩,因此社会关注度并不高。类似的例子还有抗虫棉花,大量研究数据表明,转基因抗虫棉花可以减少70%的杀虫剂用量。中国种植转基因棉花已18年,如果能对棉区减施农药的数量及其对农田土壤和水质的影响进行测算,也有助于改善社会对转基因产品的认识。

“只有积极推进产业化,不再遮遮掩掩,民众才有认识、了解转基因产品的机会,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彭于发认为,对于转基因产品,口水战没有意义。转基因产品能否推广,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技术要成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研发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让消费者能从中受益的产品。二是科学研究要公开、透明。在对民众进行科普时,不仅要及时,更要讲实话、摆事实。科普不仅仅是教育、宣传,不应该是灌输,而应是知识的传播和信息交流。三是消费者要能接受。理性对待新生事物,包容不同的看法。没有必要让大家的认识达成一致,关键是要形成平等对话的氛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番木瓜 杀虫 杀虫剂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