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高温、干旱、寒流、暴雨等极端天气频率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威胁。在极端天气下,农药如何发挥药效成为农民关心的问题。笔者通过在田间应用和观察,将极端天气对农药药效影响以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汇总如下,供读者参考。
哪些农药易受影响
(1)温度在35℃以上对吡蚜酮、烯啶虫胺影响可达50%以上,即原需用50%吡蚜酮水分散10克/亩,需要增加到20克/亩。原需用10%烯啶虫胺水剂50毫升/亩,需要增加到100毫升/亩。
(2)温度在38℃以上对哌虫啶影响可达30%以上,即原需用10%哌虫啶悬浮剂20克/亩,需要增加到30克/亩。
(3)温度在35℃以上对双草醚影响可达20%以上,尽管双草醚温度越高不容易出药害且效果越好,但田间发现40%双草醚悬浮剂15公斤水需12克才能达到与温度低于30℃以下15公斤水用9克的效果。
(4)高温持续在35℃以上对内吸性的农药影响明显,由于条件有限,很多药剂未能验证,但从田间掌握以及种植户反馈的信息分析,己唑醇、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吡虫啉、噻虫嗪、氰氟草酯等受高温影响较大。
(5)降雨会冲刷作物叶片上农药药液,从而影响药效。一般作物角质层是带负电荷的,如果农药药剂带正电荷,异性相吸,药液能快速渗入或被吸收,降雨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乳油、油悬浮剂、微乳剂受雨水影响相对较小,降雨5~10毫米才能冲刷掉。而可湿性粉剂、水剂、水乳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受雨水影响强大,降雨水1~2毫米,就被冲刷干净。如丙环唑、百草枯等施后间隔半小时不影响药效。氰氟草酯(乳油)、苄嘧磺隆、吡嘧磺隆等施后须间隔1小时降雨才不影响药效。己唑醇、氟环唑等施药后须间隔2~3小时才不影响药效。吡虫啉、苯醚甲环唑、氰氟草酯(水乳剂)、草甘膦、咪鲜胺等施药后须间隔4小时才不影响药效。烯啶虫胺、噻虫嗪、戊唑醇等施药后须间隔6小时才不影响药效。2甲4氯钠盐、吡蚜酮等施药后须间隔6~8小时才不影响药效。灭草松施后须间隔8小时才不影响药效。
(6)雨水天气,作物没有光合作用,大多数内吸性药剂不能离开叶在作物体内进行传导,药效差,见效慢。
如何解决?
极端天气下,种植户一般采取加大用药量解决药效不好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较好的效果。但是盲目加大用量一方面造成用药成本增加,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易产生残留影响食品安全;另一方面极易造成药害。
1.根据防治对象和药剂类型不同,采取适合的喷洒雾滴。喷洒苗后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适宜喷洒雾滴直径250~400微米;喷洒内吸性农药雾滴密度30~40个/平方厘米;喷洒触杀性农药雾滴密度50~70个/平方厘米;喷洒苗前除草剂适宜的雾滴直径300~400微米,雾滴密度30~40个/平方厘米。
2.尽可能在晴天上午8点以前,下午6点以后或者夜间无露水喷洒农药效果最好。此条件下作物、杂草新陈代谢旺盛,气孔、水孔开放,有利农药吸收和传导,挥发、分解损失小,药效稳定。
3.合理加大农药使用量,作物敏感的药剂切不可随意加大用量。低含量乳油、可湿性粉剂、分散性较差的水分散粒剂不宜增加用药量,一般建议不超过正常用药量的30%。水乳剂、悬浮剂、水剂根据农药实际情况(对作物安全性),最高可增加一倍用药量。
4.根据防治对象和农药类型,合理
加大田间用水量。如触杀型农药防治稻飞虱可加大正常用水量的1~2倍,即正常30公斤/亩,可加大至60~90公斤/亩。而内吸型的农药不要加大田间用水量。
5.根据不同作物、不同防治对象、不同农药类型,选择合适的桶混助剂。农药桶混助剂可分矿物油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通常所说的有机硅)、植物油型(通常有大豆色拉油、油菜籽油、向日葵油、玉米油等)、混合型助剂等四大类。在高温干旱的极端气象条件下,选择合适的桶混助剂一方面能改善叶表蜡质层的理化性质,增强蜡质流动性和增加部分蜡质溶解,从而调节农药有效成分在雾滴和角质层间的分配,促进气孔吸收和在植物体内传导,有利于药效稳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4-06-27/258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