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土蝗的发生与防治


土蝗属直翅目、蝗总科,是蝗虫类除飞蝗外其他种类的统称,俗称蚱蜢、蚂蚱。为杂食性、暴食性、危险性害虫,其一旦大面积发生,将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毁灭性灾害。

大垫尖翅蝗在新疆及黑龙江等地一年发生一代,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一年两代,均以卵越冬。在山西二代区,越冬卵5月上旬孵化,蝻期约47天,5月下至6月中旬羽化出第一代成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羽化出第二代成虫,9月下旬产卵越冬。一般一代成虫生殖力较强,每头雌虫约产卵5~9块,二代产卵2-4块。春季刚孵化后的蝗蝻多在麦田或道边、田埂、荒草地上活动取食、夏季小麦收获后,蝗虫逐渐向谷子、玉米等大秋作物田迁移,当秋季作物收获后,则迁移到田边杂草上,当杂草枯干后又转移至麦田为害麦苗,一般白天吃麦苗,晚上又回到荒草地栖息。成虫具短距离飞翔能力,高龄蝗蝻在缺乏食料时2小时可迁移24米左右。成虫产卵选择性很强,在植被覆盖度5%~50%,土壤含盐量0.25%~1.2%,含水量沙土在10%~12%,壤土在15%~18%,黏土在18%~20%的环境中产卵较多,地势低洼的盐碱地较适宜生存,干旱年份对其发生有利。

黄胫小车蝗在河北北部和山西中北部,一年发生一代;河北南部、山东、河南、晋南、陕西关中地区、汉水流域一年发生两代,均以卵越冬。蝗蝻盛发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虫盛发在8月中旬,9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10月中下旬陆续死亡。二代区越冬卵5月中旬孵化,7月上中旬羽化出第一代成虫,7月中下旬产卵,7月下旬至8月上旬陆续孵化出第二代蝗蝻,9月中下旬羽化出第二代成虫,产卵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死亡。黄胫小车蝗在16~37℃范围内,温度越高,取食量越多,一头成虫一天能吃掉5~7平方厘米麦叶,具有群居性并有一定迁移能力。2龄蝗蝻2小时可迁移10米,成虫每次飞翔也可达10米。春季蝗蝻先在杂草上取食,然后迁到附近农田为害,夏季小麦或早春作物收获后,迁到谷田或其它禾本科作物田继续为害,到秋季,田间食料大减,待冬小麦出苗后,白天迁到麦田为害,晚上迁回杂草地栖息,直至霜降前后死亡。一般土质比较坚实偏黏,微带碱性,植被稀疏,土壤含水量8%~22%之间的环境适宜产卵,蝻及成虫的发育适温为25~40℃。在蝗卵孵化期雨水偏多或雨量集中时,不利孵化。在高温干旱年,蝗虫发育快,存活率高,发生程度较重。

防治措施:

1.在农田与荒山荒坡、草场之间喷洒50米宽的防虫封锁药带。隔七天喷一次,连喷三次,以阻止土蝗向农田扩散迁移。

2.侵入农田的要由内向外喷洒杀虫剂。

3.推荐药:40%或75%马拉硫磷乳油。 (蒋善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植被 覆盖度 壤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