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女农资”的中年困惑


【被采访人】安徽经销商曹星慧

中国农资流通行业中第一波“淘金潮”大约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这一批从供销社下海的人构成了农资经销商的第一波主力。20年过去了,当年的中年人如今从农资圈逐渐淡出,而当初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如今也已步入中年,在享受着事业巅峰期快意的同时,也经受着遭遇瓶颈的迷茫。

曹星慧就是他们中间的一员。1992年从供销社会计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今年47岁的她已是当地屈指可数的经营大户之一。与当初一应杂事都要亲力亲为的个体户相比,现在她准确的称谓叫亳州市谯城区薛阁供销社总经理。如今,她在亳州代理红四方和洋丰等国内一线名牌产品,一年各种化肥销量达1万吨。而20年前,她刚入行时,“一年顶多只能卖一火车皮。”

虽然她已是当地有影响力的大经销商,但这两年情况正在悄悄变化。尤其是2011年,到秋季用肥结束时一核算,复合肥的销量居然比上年同期下降了近2000吨。这令她很是困惑、郁闷。

个中原因,其实她已分析得很清楚:一是假冒伪劣冲击,挤占了正规品牌的市场份额;二是近年来相当数量的农户去大市场直接团购,无形中架空了依赖下级网点出货的批发商。不过,想明白问题的原因也许很容易,寻求解决的办法就不那么简单了。

与很多同龄的农资人相类似,曹星慧获取信息更多的是依靠读报。不过,曹星慧还略通电脑,偶尔她也会登录一些行业网站关注一下价格行情。这一点,让她在同龄人中似乎显得更出类拔萃。作为《农资导报》的忠实读者,秋后,处于困惑中的她看到《农资导报》经销商高级培训班开课的信息后,很快就报了名,启程赴京。

记者向她问及这次参加培训的动机时,她淡淡地笑笑说:“销售淡季,在家也没有紧要事可做,正好借此机会出来看看。”其实,在这句避重就轻的话语背后,记者揣测,除了藉此收拾一下心情,她更多的还是希望通过这次培训整理一下思路,寻找更好的破困之道。

事实上,对于曹星慧这样的中年经销商来说,社会能够提供并且足以吸引他们参加的培训并不多。更多的时候,他们还是依靠自身的经验和积累来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在电话采访中,她透露了心声:“每年,我也会参加一些行业会展,在这些会展上,一般都有相关的培训和学习,但可惜时间太短。”毫无疑问,参加《农资导报》组织的连续四天的脱产培训,对她而言确乎有些奢侈。

一位农资业内的专家曾用“乱云飞渡”一词形容农资流通领域群雄逐鹿的现状。眼下的行业生态是,不论你的规模有多大,实力有多强,如果拘囿于传统的思维和经营模式,最后也难保不被淘汰出局。

眼下这个冬季,从北京归来的曹星慧正在苦苦思考转型的路径。她的计划是尽快和厂家合作,从先前的层层分销转变为直销。“这样在价格上会更灵活一些,也方便农民买到放心便宜的肥料。”(吴俊生)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积累 连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