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美国报告称中国大豆收储进退两难 近半进入国储


 美国农业部报告称中国大豆收储进退两难

  国储大豆如何重返市场?

  用“进退两难”来形容中国大豆国家收储所面临的处境,在国内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这个字眼出现在美国农业部的报告里,还是第一次。

  美国是中国大豆收储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在“闷声发大财”7个月之后,美国农业部在最新的研究报告里公开指出,中国大豆收储政策让进口大豆有机可乘,而中国总量超过700万吨的收储大豆要从粮库重新回到市场,唯一的希望是国际大豆价格大涨。

  近半国产大豆进入国储

  在5月13日公布的油料作物展望报告中,美国农业部表示,中国是世界头号大豆进口国。与第二名相比,中国的进口变化格外扎眼。欧盟27国是排在中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大豆进口地,2008/2009年度,欧盟进口1305万吨,2009/2010年度,大豆进口量预计将减为1290万吨。而中国的大豆进口预计将从3750万吨增加到3810万吨。

  美国农业部上述研究报告认为,大量进口并不是因为中国市场对大豆的需求猛增,而是中国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储国产大豆,让价格低廉的外国大豆乘虚而入,而中国自己的大豆则被阻隔在市场之外,成为库存。这份报告显示,中国国家收储的大豆总量为725万吨,几乎占到全部产量的40%。

  不过,如果根据中国方面的数据,收储大豆占全部产量的比例还高于40%。从2008年10月到今年4 月,我国先后四次在东北主产区进行大豆国家收储,总量达到725万吨。按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字,2008年全国大豆的产量为1650万吨,收储大豆量占到全部产量的44%,意味着全国有几乎一半的大豆进入国家粮库。

  上述研究报告表示,中国的大豆收储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除了收储大豆无法进入市场的问题外,东北的农民手中仍有大豆没有售出。

  “现在黑龙江地区还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农民没有将手中的大豆卖出去,‘卖粮难’的现象确实存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昨日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说。

  但他表示,这与国家实行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不是政策本身造成的问题。“现在进口大豆增加根本上来说,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国产大豆生产成本高、单产低,在国际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

  仓容吃紧急需消化

  美国农业部的报告虽然颇有“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味道,但是国内收储的大豆如何消化确实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中国大豆网总经理刘兆福此前曾对CBN记者表示,大豆如果仓储条件较好,保管三年都没有问题;另外,以东北地区的粮库仓容,容纳几百万吨大豆问题不大。但是现实情况并不让人乐观。

  2008年10月大豆收储开始后,仓容还不是问题。然而到了今年3月,东北国有粮库的仓容开始吃紧,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下达2009年第一批国家临时存储粮食跨省移库计划300万吨,其中玉米163万吨、大豆137万吨,全部为东北地区收购的国家临时存储粮食,调往海南、云南等地区。

  为了缓解仓储设施不足的矛盾,今年5月,国务院又宣布今明两年要安排中央投资,建设粮食储备仓容 1500万吨。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卖出一部分收储的粮食成为决策部门的一种现实选择。5月10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全文提出,按照保证市场供应和不打压市场价格的原则,择机安排临时存储的粮、油、棉、糖销售。

  但收储的大豆出售必须顺价销售,即不低于每斤1.85元的国家收储价,并加上一定的仓储保管费用。昨日,全国各地大豆市场报价普遍在每斤1.68~1.9元之间。大豆主产区的价格仍低于国家收储价。

  希望:国际豆价反弹

  美国农业部的上述研究报告认为,中国收储大豆今年要实现销售的希望是全球大豆价格大涨。

  有分析人士指出,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最有可能的时间段是现在到今年9月底的4个月左右的时间。

  在世界的几大主要大豆产地中,中国和美国同处北半球,大豆收割时间在9月底到10月初,现在到9月底的4个月时间正是市场供应较少的时间段,大豆价格上涨有一定条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豆 粮食 油料作物 农民增收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