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高技术+大资本生物产业才有出路


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永远是不能放松的一根弦。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后,农业科技再次成为热门词汇。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大昉提出,在农业技术上,特别是新兴的农业生物技术上,中国的整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相对其他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小,在某些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没能形成高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化链条,迫切需要提高高技术与大资本之间的合作水平。

生物产业在农业方面主要是两大发展方向,一是转基因技术,二是生物农药。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863计划开始,转基因技术就被纳入国家农业高技术领域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每年的经费投入都在以15%的速度递增。现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转基因工程重大专项,经费就更多了,匡算下来大约有200多亿元。可以说,在国家战略层面,生物技术是被寄予了很大期望的。

生物农药的特性有点像中药,疗效神奇,但化学成分不是非常精确,标准化生产的难度比较大,这也是农业部审批时最担心的问题。现在,国内有一批企业投身于生物农药的研发,比如四川、南京(九康)就用楝树来生产农药,这是应该肯定的发展方向。现在,迫切需要研究一套标准,就像中国的中药现代化一样,来推动中国的生物农药发展。这是一个趋势,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大问题。

从国内来讲,上面已经提到的一些技术已能达到产业化水平,如抗虫棉转基因技术,2007年匡算下来的产值就达到300多亿元,还有像木瓜等产品也有上市在卖。从国际来看,据统计,从1996年国际转基因技术开始产业化以来,12年间,种植面积从170万公顷猛增到1.143亿公顷,增长了67倍。

但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阻碍,一是技术原因,二是没能形成高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化链条。第二点是更主要的。

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存在着投入大、回报期长的特点,产业风险比较大。中国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推广基本由政府来承担,在发达国家,主要的推动力却是在企业,政府只负责基础技术,后期如安全性评估、田间实验、示范推广,都由企业来负责,两者的投入比例大约在1∶3左右,有的企业负担得更多。

由于中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市场化基础比较薄弱,涉农的大企业比较少,因此,高技术与大资本的结合仍处于初级阶段。比如,我们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搞抗虫棉,1997年就获得了独立的知识产权,1998年开始推广,当时科技部就提出高技术要与大资本相结合。当我们来到深圳时,感兴趣的企业倒不少,但他们往往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等不了那么长时间,后来的合作伙伴,也是磨合了很长时间才理顺。 (杨朝英)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产业化 生物技术 标准化生产 相结合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