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改革带动农药行业进入发展新阶段


●汞制剂停用带动杀菌剂发展 ●多氯烃停产促杀虫剂发展

●专利法为农药工业注入活力 ●高毒替代将行业引入新阶段 ●未来行业关注点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农药行业在每次挑战面前都迎来了新的飞跃,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研发出了300余种原药产品(常规使用的250余种,制剂千余种)。尽管多有重复,但完全可以适应中国农林牧业和卫生方面防治的需求,没有因为农药供应不上而造成重大灾害和农业严重减产,而且有近30万吨的原药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近年贸易顺差10多亿美元,居石化行业之首,农药行业的业绩确实让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汞制剂停用带动杀菌剂发展

1973年,中国农药工业已初具规模,特别是六六六和滴滴涕同部分有机磷杀虫剂(敌百虫、敌敌畏、杀螟硫磷、马拉硫磷)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甲萘威相配合,完全可以控制农业害虫的危害。由于农业对化学除草剂需求不迫切,只有水田依靠敌稗和除草醚防除难以用手工除掉的稗草。多菌灵和井冈霉素的问世,以及有机硫类杀菌剂的快速发展,为有机汞制剂的停用创造了条件。

中国于1972年宣布停止赛力散和西力生等高毒、高残留、高危害的有机汞制剂的生产,1973年停用。此前拌种剂多为汞制剂,部分也用于喷施防治多种病害,中毒事故时有发生。这一有益大众健康的举措,得到农药界的积极响应,推动了杀菌剂的发展。许多科研院所把替代汞制剂当作主攻目标,多菌灵和福美类、代森类的复配拌种制剂得到广泛应用。硫菌灵、甲霜灵等高效内吸性杀菌剂也进入市场,为农用杀菌剂的发展打下了雄厚基础。此时,农药行业的研究人员对毒性的认识有了飞跃,不但要求急性毒性要低,更重要的是残留造成的蓄积性慢性毒性要格外注意,并在研发中加以解决。

多氯烃停产促杀虫剂发展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有机氯农药发展的兴盛时期,六六六最高产量曾达到35万吨,占据杀虫剂的主导市场。当年的甲六粉(甲基对硫磷和六六六复配)风行一时,称得上中国第一个成功的复配制剂,成为防治水稻害虫的骨干品种。甲六粉既有速效性,又有较长的持效性,既有触杀作用,又有内吸作用,降低了用量,提高了防治效果。有机氯对有机磷又有稳定作用,是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虫剂混配的典范。滴滴涕在棉花害虫、林业害虫和卫生害虫防治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加上毒杀芬和七氯、氯丹等多氯制剂,构成了有机氯的天下,更显威力的是频繁发生的蝗灾得到控制,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农药工业值得自豪的成就。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生态的关注越来越强,特别是美国生物学家卡尔逊女士1962年所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引起世界性的讨论,她用夸张的文学语言,描述了滴滴涕给生态带来的危害,致使一些发达国家对滴滴涕等多氯烃农药加强了管理。根据大量的研究表明,多氯烃稳定性造成的累积毒性给人类和生物链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尤其是对脑神经和生殖的影响,各国纷纷制定食物中残留标准。美国于1977年宣布禁用六六六,滴滴涕仅限用于虐蚊的防治。此间,中国农产品、肉类等产品出口受到严格限制。因残留量超标,多次货品离岸而不能上岸,就地处理又要收污染费,并在国际上造成很坏的影响。这种局面迫使政府下决心于1983年4月1日下令停止滴滴涕和六六六的生产和使用,仅保留用于出口的滴滴涕和林丹(高纯度γ体六六六)的生产装置。为应对可能出现的供不应求局面,国务院也曾拟拨出上亿美元进口替代产品的生产技术,但没有任何一家外国公司愿转让技术,尤其是专利技术。八十年代初曾花去5亿美元进口约20余种、8~9万吨农药,用以保证防治,同时出现了过剩。

中国农药工业的科技人员在禁令下达之前就已经按国家要求做了停产技术准备,在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发工作,做好了技术储备。在国家投资的支持下,建设了一批有机磷农药生产装置,很快解决了农药紧缺问题。到1984年,敌百虫、敌敌畏、乐果等都达到万吨以上,甲胺磷的生产能力很快达到4万吨(参见表1),出现了农药供过于求。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杀虫剂 杀菌剂 残留 品种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