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农科院植保所不负时代重托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研究室前身是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理化系农产品加工研究室,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农药科研机构。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粮食产量成为中国稳定的基础。该研究室从中国农业生产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农药合成、农药加工、生物测定、农药分析和农药标准化等方面的工作,迅速研制并投产中国历史上最大吨位的农药品种六六六,以及毒杀芬、氯丹、内吸磷、甲拌磷、代森锌等,还包括有所创新的保棉丰(即氧化甲拌磷)。这些农药产品的投产,对于保证建国之初的粮食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在探索中前进

上世纪50~60年代,面对农药乳化剂短缺的局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研究室合成并投产了中国第一个农用乳化剂BT,以及BL乳化剂;针对当时国内农业生产对杀虫剂的大量需求,该研究室与湖南化工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研制并投产中国历史上最大吨位的混剂品种甲六粉、乙六粉;利用国内资源,该室还创制出“乳粉”剂型,相当于几十年后国外才出现的“水分散粒剂”。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农药研究室职工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业务工作,研制并投产杀虫剂杀虫脒、杀菌剂苯菌灵、敌枯唑、敌枯双等以及碱性纸浆废液为原料的滴滴涕乳粉,承担了全国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网和全国农药质量鉴定两个专项课题。飞机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农药混合粉剂、滴滴涕乳粉等5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奖。

乘东风发展壮大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研究室乘改革开放东风,组建了农药合成、制剂加工、农药分析、农药残留与环境、除草剂、大田药效、农药使用技术、抗药性等研究课题组。

在农药合成方面,研制并投产噻菌灵、抗蚜威、霜尿氰等品种。农药加工方面,研制并投产既能充分发挥有效成分药力,又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的制剂。如率先研制的50%硫悬浮剂,悬浮剂剂型几乎是硫磺制剂中药效最高的,获中国专利第一届金龙奖;3.5%杀虫双大颗粒剂,可防止稻田喷雾时雾滴飘移对蚕桑业的危害;保护地专用55%百菌清烟剂及5%白菌清、8%百多等系列粉尘剂的研究开发,克服了温室大棚大容量喷雾的诸多弊端;多种不用或很少用有机溶剂的微乳剂制剂开发,带动了国内微乳剂的产业化。

农药分析方面,该室研究出几十个农药品种的新颖分析方法或对国内外已有分析方法做出重大改进,力求结果更准确、操作更简便、不用昂贵或高毒试剂,从而更适合中小生产企业或基层农药质量检定单位掌握。农药残留方面,研究了多种农药的残留分析方法以及数种农药同时处理的多残留分析法,承担了某些地区某类农药环境污染普查或出口基地农产品农药残留检定任务,进行了多项农药环境毒理与降解研究,为国家制定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除草方面,承担了棉田等农田杂草综合防除研究的国家科技攻关专题,摸清了棉田等农田主要杂草发生消长规律,研制出多种化学除草混剂配方,总结提出了棉田等农田杂草综合治理措施。药效方面,重点承担全国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网专项课题,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数千个农药新品种及新剂型的大田药效试验,为中国新农药的研制和投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与时俱进求新求变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研究室针对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农药需求的变化,遵循科学发展观,将研究队伍整合为新农药创制、农药生物学、农药应用工艺学、农药剂型与分析、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5个创新研究团队,围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的创制、环境相容型农药新剂型的研制开发、农药应用技术等开展多方面的研究。由该室分出的除草研究部分,参与另行组建杂草鼠害研究室,下辖杂草治理、杂草生物学和鼠害3个创新研究组。

与此同时,该室编写了一批农药学书籍,如《农药使用技术原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农药分析》(第三版,第一单位,化学工业出版社,1988)等。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农药残留 除草 残留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