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在水稻叶龄模式、水稻群体质量栽培等理论与技术成果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稻作发展趋势提出的新型栽培技术体系,它具有高产、省工、节本、精确定量的优点。该技术体系是在根据品种特性、目标产量、栽培方式确定适宜基本苗的基础上,促进有效分蘖,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够苗,通过水肥调节,控制无效分蘖,把茎蘖成穗率提高到80%-90%(粳稻)和70%-80%(籼稻),再通过适时适量施用穗肥,主攻大穗,协调足穗与大穗以及与提高结实率的矛盾,获得高产。
    把握好叶龄期
    一是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通式为(1)主茎伸长节间(n)5个以上、总叶龄(N)14片以上的品种,中小苗移栽时为N-n叶龄期,大苗移栽(8叶龄以上)时为N-n+1叶龄期。(2)伸长节间数(n)4个以下,总叶龄(N)13以下的品种,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N-n+1叶龄期。如17叶6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中小苗移栽时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11叶龄期。
    二是拔节叶龄期。通式为N-n+3叶龄期,或用n-2的倒数叶龄期表示。如12叶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拔节叶龄期为11叶龄期,即倒2叶龄期。
    三是穗分化叶龄期。通式概括为叶龄余数3.5(倒4叶后半期)—破口期,经历了穗分化的5个时期。
    控制好群体
    高产群体应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之初够苗,以后要及时控制无效分蘖;在拔节叶龄期达高峰苗期,高峰苗为预期穗数的1.2-1.3倍(粳稻)和1.2-1.4倍(籼稻);此后分蘖逐渐下降,至抽穗期完成穗数,此时群体中存活的无效分蘖应在5%左右。控制群体在叶龄余数为0(剑叶全展)的孕穗期封行期。
    在有效分蘖期(N-n以前),为促进分蘖,群体叶色必须显“黑”(反映在叶片间叶色的深度上是顶4叶深于顶3叶,即顶4>顶3);到了N-n(或N-n+1)叶龄期够苗时,叶色应开始褪淡(顶4=顶3),可使无效分蘖的发生受到遏制。到了无效分蘖期至拔节期,即N-n+1(或N-n+2)叶龄期至N-n+3叶龄期,为了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和第一节间伸长,群体叶色必须“落黄”(顶4<顶3),群体才能被有效控制,高峰苗少,通风透光条件好,碳素积累充足,为施氮肥攻大穗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倒2叶龄开始直至抽穗,叶色必须回升至显“黑”(顶4=顶3)。碳氮代谢协调平衡,有利于壮杆大穗的形成。抽穗后的25天左右期间,叶片颜色仍应维持在顶4=顶3,使叶片保持旺盛的光合功能。以后下部叶片逐步衰老,至成熟期,植株仍能保持1-2片绿叶。
    确定好基本苗
    基本苗的确定要符合恰于N-n(或N-n+1)叶龄期够苗,确保穗数,并能有效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的要求。基本苗数为:X(合理基本苗)=Y(每亩适宜穗数)/ES(单株成穗数)。
    精确施肥
    合理确定氮肥总量。氮肥的施用总量应为:氮(公斤/亩)=〔目标产量的吸氮量(公斤/亩)-土壤供氮量(公斤/亩)〕/氮肥当季利用率(%)。目标产量的需氮量可用高产水稻每百公斤产量的需氮量求得。各地高产田百公斤需氮量不同,因此,应对当地的高产田实际吸氮量进行测定。土壤的供氮量,可用不施氮的稻谷产量(基础产量)及其百公斤稻谷的需氮量求得。各地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可以为当地土壤供氮量的确定提供参考。影响氮肥当季利用率的因素很多。但在同一田块,只要注意氮肥不要过多、施肥方法上防止逸失,合理调整基蘖肥和穗肥的比例,实行合理的“前氮后移”,完全可以把氮肥的当季利用率提高到40%-45%(可取平均值42.5%计算)。通过确定氮素的适宜用量后,再按三要素合理比例,确定磷钾的适宜用量,氮、磷、钾的比例一般为1∶0.45∶1-1.2。
    化肥实行前氮后移。基蘖肥和穗肥的施用比例,5个伸长节间品种应为5.5∶4.5(6∶4-5∶5),4个伸长节间的双季稻品种为6.5∶3.5(7∶3-6∶4),这是精确定量施氮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定量指标。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拔节以前的吸氮量只占一生的30%左右,长穗期占50%左右,因而穗肥的比例可以提高到45%左右(40%—50%)。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拔节前吸氮量已达一生的50%,故穗肥的比例只能提高到35%左右 (30%—40%)。基肥一般应占基蘖肥总量的70%—80%,分蘖肥占20%—30%,以减少氮素损失。机栽小苗移栽后吸肥能力低,基肥占基蘖肥总量的20%—30%为宜,70%—80%集中在新根发生后做分蘖肥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植保技术 分蘖 品种 群体 移栽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