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北纬33度地区小麦大面积增产技术


 北纬33度地区,是包括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5省。多年来,这一地区的小麦单产虽然较低,但这里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它的光热资源丰富,降水量较多,地下水位偏高,是提高小麦单产、确保总产潜力最大的地区。经过科学工作者的技术攻关,三年来这一地区小麦比前三年净增产324.51亿公斤,为我国粮食连续七年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于振文告诉记者说,“十一五”期间,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了“北纬33度地区小麦大面积增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此项目组织8个省市(含山东省、陕西省、重庆市)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国家小麦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在内的500多名科技人员参与,围绕区域内生态生产条件选育新品种,推广栽培管理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控与土壤肥水治理等工作,连续3年对小麦大面积增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集团军”式综合研究与示范,形成北纬33度地区各生态生产条件下的小麦生产技术规范、小麦产业各环节技术支撑体系,占领小麦科技制高点。同时,项目组还与当地政府和农技、种子、土肥、植保、农机等方面的技术推广单位密切配合,组建技术培训和推广队伍,促进了本地区小麦大面积增产。

    选育推广优良品种

    选育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是提高小麦单产的基础工作。体系内小麦育种科研人员分工协作,筛选和新选育了适合各地种植的小麦优良品种153个。这些品种在8个省85个示范县推广种植,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烟农19,是由烟台市农业科学院选育而成。作为安徽省主产麦区亩产500公斤高产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成为该省小麦高产攻关和良种补贴的第一大主栽品种。三年期间,小麦品种烟农19在安徽省累计种植面积达2036.1万亩,平均每亩增产46.2公斤,共增产小麦9.407亿公斤。

    创新栽培技术

    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标准化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保证。三年来,科研人员分析影响北纬33度地区小麦单产潜力提高的栽培技术制约因素,研究与集成了适于该地区不同生产、生态条件下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如四川旱地套作麦带式机播技术大力普及推广取得实效。2010年5月,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及省内有关专家,对江油市进行测产验收,江油市大堰乡和武都镇的10481亩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425.6公斤,比江油市小麦平均每亩增产106.6公斤,增幅为33.4%。专家组现场收打了村民强道周等6个农户种植的“川麦42”,6个田块面积8.14亩,现场挖方收打,实收面积1512.3平方米,平均亩产645.46公斤,其中村民强道周种植的1.14亩“川麦42”,亩产达到710.7公斤,创四川省小麦亩产最高纪录。

    防治小麦病虫害

    纹枯病、条锈病、白粉病等灾害是影响小麦大面积稳产、高产的主要因素。产业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的岗位科学家围绕该区域小麦重大病虫的监测与预报、主要小麦品种抗病虫鉴定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提出综合防治病虫害有效措施,适时举办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培训班,保障了北纬33度地区小麦大面积增产。

    植保专家针对主要病虫的为害特征提出了重点防治对象,并构建了适宜于四川、陕西、湖北、河南、江苏、安徽等省区麦区病虫的防控技术体系。在江苏省姜堰市娄庄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内,他们设立了小麦病虫害综合示范区,核心示范区面积500亩,示范区面积1.95万亩。示范区种植抗纹枯病和赤霉病的品种扬麦16号,播前用戊唑醇做种子处理,播种采取免耕机条播,使土壤表面无完整秸秆残留。使示范区内小麦主要病虫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高效利用肥水

    土壤肥力、肥水条件是制约小麦大面积增产的关键因素。项目实施三年来,产业体系土壤养分研究室的专家围绕探索北纬33度地区土壤养分和肥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做出了不懈努力,为改善土壤环境,培肥地力,高效利用肥水资源大面积提高小麦产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砂姜黑土是河南省主要土类之一,主要分布在北纬33度小麦玉米轮作区。该地区处于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亚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年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上。生产上存在主要问题是:降水量较大,但集中在夏季,秋播和冬春季节土壤墒情不足,易造成苗期干旱,群众习惯抢墒播种;土壤类型为砂姜黑土(粘盖石灰性砂姜黑土),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但供肥强度较弱,耕性差;土壤肥力不均衡,微量元素锌、硼等缺乏;秸秆还田率低,土壤活性有机质组分不高,制约了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植保技术 小麦 品种 砂姜黑土 免耕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