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1)大螟的发生特点:
  ①大螟在我国一年可发生2~7代,随着纬度的变化自北向南代数递增。大螟的寄主除水稻外,还有玉米、甘蔗、小麦、高粱、谷子等多种作物及禾本科杂草。以幼虫在寄主遗株中或近地面土块中越冬。
  ②成虫有趋向田边产卵的习性,因而近田埂1.5~2米内的水稻虫口密度特别高;。在水稻孕穗至抽穗期,大螟喜欢在秆高、秆粗、叶阔大浓绿、叶鞘抱合不紧密的水稻上产卵。
  ③旱作地区,大面积种植高粱、玉米、谷子等作物;其 混种有水稻地块的,大螟危害比较重;杂草多的地危害重;滨湖地区由于有茭白、芦苇,大螟发生都较多。
  (2)二化螟的发生特点:
  ①二化螟在我国自北向南发生代数为1~5代。以幼虫在寄主植物的根茬和茎秆中越冬,绝大部分在稻桩和稻草中越冬,也有少数在土内越冬。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茭白、玉米、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以及芦苇、稻草等杂草均为寄主,都可危害。
  ②成虫有趋光性。喜欢在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叶色浓绿的稻田中产卵。路边树荫下,生长嫩绿的稻苗上产卵多。二化螟所需的发育温度比三化螟低,因而发生期早,分布北限也远远超过三化螟。由于二化螟寄主作物多,越冬场所和虫龄不同,营养条件差别大,所以,发育进度差别也大。
  ③我国广大稻区改制后,第二代二化螟幼虫尚处在3龄阶段,正好是早稻收获期。经抢收抢种、耕翻灌水,幼虫大部分死亡,只有少数幼虫尚可继续生存、发育成第三代。加之防治其他害虫时起到了一定的兼治作用。改制后基本控制了螟虫危害。
  ④二化螟抗低温能力强,抗高温能力弱,适应温度范围为16~30℃,幼虫在22~25℃为最适宜温度。
  (3)三化螟的发生特点:
  ①三化螟的年发生代数,我国自北向南为2~6代。山东为2~3代,汶上县、烟台市一线是其分布北限。三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还可危害陆稻和野生稻。以幼虫在稻桩内越冬。
  ②越冬幼虫在湿润的冬作田比干燥的耕翻过的冬闲田,早化蛹早羽化。春季雨水多或浸水田,稻桩易霉烂,致使幼虫窒息死亡和易遭寄生菌寄生而死亡。
  ③幼虫孵化后,处于剑叶鞘裂开至露穗期的水稻是其入的最有利时期。随着水稻耕作制度的改革形成,以中稻主、迟中稻比例大的地区,三化螟危害较重,以双季稻为的地区,三化螟危害呈下降趋势;双季稻与一季中稻并存区,三化螟危害逐年加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植保技术 水稻 三化螟 二化螟 大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