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寒地水稻三超栽培原理及关键技术




(2)单(双)本宽行适期移栽

多蘖壮秧单(双)本宽行适期移栽超稀植,置秧苗于宽阔的营养空间及良好的气温条件下,有利于形成“埂边稻作”态势,是释放水稻产量潜力的充分条件。

①宽行栽培。测定表明,宽行栽培抽穗后期的行间地面相对光强度增加50%左右,相对湿度降低5%左右,温度增加0.5℃以上。在每平方米穴数相近的36×17㎝(11×5寸)扩大行距栽培的产量比30×20㎝(9×6寸)窄行栽培的产量高5.8%以上。试验表明,宽行栽培的产量构成因素均优于窄行,扩大行距栽培不仅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提高行间光强度50%左右,水、地温0.5℃以上),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群体与个体间的矛盾,充分发挥了边际效应,提高了水稻的吸肥水能力,促进水稻根系发达,增强了植株抗性及光合效率,如同“埂边稻作”效应,促进了水稻的三性(分蘖性、抗逆性、丰产性)及四高(高分蘖率、高成穗率、高结实率、高千粒重)的建成。而且节肥、节水、抗旱、抗倒伏、活杆成熟、丰产。

②单本栽培。在株、行距一定的情况下,如果一穴多苗(即穴内密植),它们必然互相争夺养分、水分和阳光,抑制水稻个体优势的发挥,进而影响群体质量的各项指标。反之,如果一穴单本质秧苗于较广阔的营养环境,则有利于释放水稻的生产潜力。因此,1粒播种、单本插秧的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的各项指标具有明显优势,2粒次之,3粒的最差,说明1粒播种插秧能较充分的释放水稻的生产潜力。然而在品种分蘖能力较差、营养生长期较短、生长量不足的情况下,可考虑播2粒播种双本插秧。 

盆栽及田间的单本试验表明,在单本盆栽条件下,分蘖率强的品种其分蘖数为70~99个,成穗50~78个;在三超田其分蘖为45~55个,成穗35~45个;分蘖力较差的品种在盆栽条件下其分蘖数为35~45个,成穗30~40个,在三超田其分蘖数25~35个,成穗20~25个,说明单本栽培有利于利用水稻的分蘖特性,释放水稻的产量潜力。

③终霜后适期移栽。提倡适期移栽(5月23~30日)是因为如“乔迁之喜”,一方面即能够保证多蘖壮秧所需要的秧龄及秧田时间,另一方面将秧苗置于较充足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缩短水稻返青期和停滞生长期(无效生长期),而有利于发挥水稻的个体生产潜力及形成优势超高产群体。

试验表明,终霜之后插秧质秧苗于较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返青快、分蘖多、产量高。早插秧的水稻因其返青时间较长而束缚水稻的生产潜力。说明在均质多蘖壮秧条件下“早插”不利于高产。

目前的水稻栽培方法实际上是在过分强调品种分蘖力的基础上,实行密播、弱苗、多株、早插栽培,即使是壮秧也不减单位面积穴数和穴内苗数(5~6苗)。置秧苗于不利于生长的低温条件下,使水稻返青期过长;又因施用除草剂使水稻生长再次受到阻碍(蹲苗),缩短有效分蘖期。这种栽培方法千方百计地以肥为本,不断促进水稻 “早生快发”,结果事与愿违,导致氮素过剩,无效分蘖数过多,消耗生长量过大,严重地影响了水稻个体生产力及群体质量的各项指标。

(3)开发低节位优势分蘖

释放水稻的个体生产潜力,实质就是充分利用水稻的分蘖特性,开发第1~4低节位优势分蘖,实现“首蘖成穗”(第1节位1次蘖)。然而,常规栽培争取低节位优势分蘖,只是愿望而已,因为早插的弱苗返青艰难,密植、多肥、群体过大,叶片枯萎,根系受阻,植株细弱,早衰感病易倒等弊端造成了水稻低节位分蘖的退化,从而限制了水稻的低节位优势分蘖,影响了产量潜力的释放。研究表明,“首蘖成穗”的秧苗的健壮程度及其与生长环境的协调程度,说明“三超”栽培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水稻低节位分蘖的发生和成穗,充分地发挥水稻的分蘖特性和靠蘖穗增产的性能。 

4、强化双冠性能

(1)全程深层施肥:研究表明,全程深施肥,即翻前施基肥,追肥深施(将田面晒干有裂纹后灌水施肥,待水自然落干,“裂纹落肥、以水带氮”),使水稻全生育期的施肥均达到深施肥的效果,从而利于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同时,可改变肥料的吸收利用时期及方向(因为根系也具有趋肥性),使水稻的根系发达,有利于吸收养分,促使地上部茎、叶长相发生变化,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①基肥翻前深施。试验表明,通过翻前深施基肥,下层的土壤含氮量1.45㎎/㎏与的上层土壤含氮量0.74㎎/㎏和中层的0.84㎎/㎏差异明显,而上层与中层的土壤含氮量之间差异则不显著,说明,翻前所施基肥较集中地分布于土壤的下层中,达到了预期深层施肥的目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植保技术 水稻 分蘖 深施 群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