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寒地水稻三超栽培原理及关键技术


寒地水稻三超栽培技术针对目前寒地水稻高产栽培中存在的生育期短、基本苗过多、消耗生长量过大、株型受光态势较差、后期生育衰败等生长障碍因素,以“埂边稻作效应”为范例,以最少基本苗创建最大的超高产群体为基本思路,以“延扩营养时空,释放生产潜力,强化双冠(植株冠层、根系冠层)性能”为基本原理,以选用标准优质超级稻,采用单(双)粒定位超早、超低量播种,培育均质多蘖壮秧,宽行单(双)本终霜后适期移栽超稀植,定量全程农艺深施肥,循环全程浅湿干控水灌溉等为强化栽培关键技术,达到安全持续超高产的目的。 一般每公顷产量可达10000多公斤,比常规栽培提高产量20%以上,品质可达国标2级以上。是黑龙江省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之后,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与质量的突破性技术。

1. 选用优质超级稻品种

大家知道,不同的品种需要不同的生态条件及栽培措施,所谓“良种良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方面,同一个品种在不同的栽培条件下,其产量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越是高产栽培,这种差异就越大。也就是说,在常规栽培条件下亩产500公斤的品种,在三超栽培条件下可以达到 700公斤以上,相差200公斤,这是水稻三超栽培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不同的品种在相同的条件下,稻谷产量因品种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因而,正确选用具有目标产量潜力的优质超级稻品种,无疑是水稻三超栽培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

根据多年的试验示范及生产实践表明,(1)品种选用标准:①具有目标产量潜力和品质指标;②生育期适宜,正常抽穗,安全成熟;③抗病抗倒,株型收敛,穗型偏大。(2)选用“双百”种子:即百分之百发芽率、百分之百饱满度,每公顷备用10公斤,比稀植栽及超稀植培节省种子50%~90%.

2. 延扩营养时空

(1)延长营养时间

延长营养时间与扩大空间是寒地水稻增产的根本性技术措施。从水稻直播栽培(5月15日)、育苗插秧(5月4日)、带土移栽(4月26日)到旱育稀植(4月16日)栽培,其每个栽培体系的播种期均提前了10天左右,产量增幅为1000㎏/hm2。寒地水稻三超栽培技术超早播(4月1日),比常规稀植栽培播种(4月16日)提早播种及延长营养生长期15天,使产量提高到10000/㎏hm2,比稀植栽培的7500㎏/hm2提高2500㎏/hm2,提高了33.3%.


(2)扩大营养空间

①单(双)粒定位超早、超低量(2400~4000粒/㎡,60~100g/㎡)播种,比常规稀植栽培扩大秧田水稻营养空间2.1~4.2倍,为水稻秧苗的生长提供了较充足的营养空间。

②宽行单(双)本的行距为37~43㎝,穴距为15~20㎝,每穴单(双)本的行距比旱育稀植的行距扩大了7~14㎝,营养空间扩大了3~5倍,行间相对光强度提高50%,水温、地温增加 0.5℃,从而使水稻形成“埂边稻作”效应,促进三性(分蘖性、抗逆性、丰产性)及四高(高分蘖率、高成穗率、高结实率、高千粒重)的建成,进而形成水稻的优势超高产群体。

3、释放生产潜力

(1)培育均质多蘖壮秧

释放生产力的基础条件就是培育“均质多蘖壮秧”。研究表明,要建成超高产的优势稻作群体,首先是要建成水稻的“均质多蘖壮秧”群体,这是开发与利用水稻第1~4节位分蘖,释放水稻个体增产潜力,以最少的基本苗数建造最大的高光效、超高产稻作群体的重要生态基础。多蘖壮秧与普通秧苗相比其产量及构成因素各项指标差异明显。多蘖壮秧以较少的基本苗达到了较大的优势超高产群体,说明多蘖壮秧有利于发挥水稻的分蘖特性,较大程度地释放水稻的产量潜力。研究表明,多蘖壮秧有利于充分发挥水稻的分蘖特性即个体生产能力,并有效地协调个体与群体间的矛盾,顺利地形成高光效、超高产的优势群体,从而使水稻三超栽培靠分蘖就可以轻松地达到预期的超高产目标。

培育均质多蘖壮秧,要遵循营养时的空原理掌握好一下几个方面的技术环节。①建立永久性苗田:本着“育秧先育土,壮秧先壮根” 的原则,选择适宜旱田作固定苗床(没有旱田要要变水田为旱田),常年培肥地力,建立养分充足的永久性育苗田;②选用“双百”种子:即百分之百发芽率、百分之百饱满度,每公顷备用10公斤,比稀植栽培及超稀植栽培节省种子50%~90%;③超早超低量播种:通过大棚提早盖布,化床土、增低温、超早播,比旱育稀植提早播种即延长水稻营养生长期10天以上。播量2400~4000粒/㎡,按重量25g千粒重是60~100g(1.1~2两);④大钵盘育苗定位播种:选用352孔大钵体盘及定位播种器(机)进行单(双)粒均等定位点播,克服秧苗生长停滞期,保证秧苗均质多蘖;⑤苗床管理:采用低温、少水、适肥的管理方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植保技术 水稻 分蘖 深施 群体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