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叶斑病是我县玉米生长中后期的重要病害,主要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褐斑病等。它们可单独发生也可混合发生,均为害叶片。一般由植株中、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扩展蔓延,严重时病斑互相连接,造成叶片提前干枯死亡,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一、症状识别
(1)小斑病:又叫斑点病、叶枯病。60年代以后,因引进和种植感病自交系、杂交种,发生普遍,危害较重,成为玉米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从苗期开始整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病。叶片发病初期出现半透明褐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成不同形状病斑,因品种和病菌生理小种不同,而表现为3种类型:第一,病斑椭圆形或长方形,受叶脉限制,中央黄褐色,边缘紫褐色或深褐色,有时有2~3层同心轮纹。第二,病斑椭圆形或纹锤形,多数不受叶脉限制,灰色或黄褐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上有时出现轮纹。第三,病斑为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基本不扩大,周围具有黄绿色晕圈。前两种病斑,天气潮湿时,其上产生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多数病斑连片以后,病叶局部或大部枯死。后一种病斑表现霉层极少,通常在抗病品种上表现。叶鞘和苞叶上病斑,一般表现纺锤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边缘紫色或不明显,病部产生灰黑色的霉层。“T”小种对具有T细孢质的玉米品种有专一的侵染力,能从果穗柄、花丝、穗顶或苞叶侵入果穗子粒,引起穗病,种子发黑腐烂,造成严重减产。
(2)大斑病:又名玉米叶枯病、玉米条斑病,是玉米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侵染叶片、叶鞘和苞叶。因品种抗病性不同,在叶片上症状有差异。 第一,在水平抗性的玉米叶片上,病斑萎蔫型。发病初期。病叶先水渍状灰绿色,后变黄褐色;田间湿度较大时,病斑表面密生一层黑色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大小不等,常出现纵裂现象,数个病斑连片,叶片黄枯,严重时整株提早枯死。 第二,在垂直抗性的玉米叶片上,发病初期为小斑点,然后沿叶脉延长稍扩大,形成长窄梭形褪绿斑,后期病斑中央出现褐色坏死斑,周围有宽的褪绿晕圈,坏死部分霉层少。 在叶鞘及苞叶上病斑,先为不规则的水渍状斑;后期在水平抗性的玉米叶鞘和苞叶病斑上,也长出一层黑色的霉状物。
(3)玉米褐斑病: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上,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最初为黄褐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椭圆形到线形或梭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叶片上的病斑常呈白色透明;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上病多发生于节的附近。
二、目前发生情况
县植保站和测报点8月5日调查,玉米叶斑病平均病株率15.6%,病叶率3.4%,其中白道口镇李营测报点玉米田病株率达100%,病叶率29%。其中玉米大、小斑病发生普遍,褐斑病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浚单20、济单7号、济单8号、中科4号、新单22号、新单23号等品种发病较重。由于近期降雨偏多,气温高,田间湿度大,玉米叶斑病发生和蔓延较快,需及时开展查治工作。
三、防治技术
1、防治指标:病叶率20%。
2、防治方法: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200倍、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必菌鲨可溶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间隔7—10天防治一次,连防2—3次。施药时可加入天丰素、硕丰481、磷酸二氢钾等,促进玉米健壮生长,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作者:陈一品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7-8-10/215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