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花生叶斑病的发生和防治


“八五”以来,我省已成为我国花生生产发展最快的省份。近年来,我省花生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1441万亩左右,总产量228万吨左右,花生叶斑病是制约花生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减产15%左右,严重时可减产40%以上。做好花生叶斑病的防治工作,对稳定我省花生产量有着重要意义。

  花生褐斑病和黑斑病统称为花生叶斑病,此病在花生产区普遍发生,是花生中后期的重要病害。花生发病后,叶片布满斑痕,提早脱落,严重影响光合效能,使荚果不饱满,降低产量和品质。

  花生褐斑病发生初期在病叶上先形成黄褐色或铁锈色针头大小的病斑,以后逐渐扩大,形成直径4~10毫米大小不等的病斑,病斑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淡褐色或暗褐色,边缘有较明显的黄色晕圈,严重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使叶片干枯脱落。在潮湿条件下,老病斑上(叶正面)产生灰色霉状物,排列不规则,茎部、叶柄和托叶上的病斑为长椭圆形,暗褐色,中间稍凹陷。

  花生黑斑病与褐斑病可同时混合发生,黑斑病发生初期,叶片症状与褐斑病难以区别,后期病斑多为圆形或近圆形,直径一般为1~5毫米,呈黑褐色或黑色,病斑周围黄色晕圈不明显,在老病斑叶片背面,生有许多黑色小点,排列成同心轮纹,在潮湿的情况下,病斑上长一层灰褐色的霉状物。发病严重时,每片叶上可产生许多病斑,并相互连成不规则形的大斑,叶片大量脱落,仅留顶部新生的几片叶子。在叶柄和茎秆上也能产生椭圆形的黑色病斑,严重时茎秆变黑枯死。

  这两种病菌生长发育的温度为10℃~30℃,田间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5℃~28℃。叶斑病的发生程度与降水的关系最为密切,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若阴雨天多,降水量大,花生叶斑病则重发生,反之,则轻发生。这两种病菌都以子座或菌丝在病残体的茎叶上越冬,次年春季遇适宜的条件,越冬的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花生植株上,萌发芽管,直接侵入叶片表皮或从气孔侵入,以后病菌不断生长发育,形成子座,重新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发展蔓延。花生生长前期,发病轻,后期发病重。两种病害的发病高峰期均在花生收获前20~30天。

  土壤肥力、品种以及栽培方式的不同,也会对花生黑斑病与褐斑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一般情况下,土壤肥力高,花生长势好,叶斑病发病轻,土壤肥力低,花生长势差,叶斑病发病重。目前花生品种对叶斑病还没有高抗或免疫类型,但花生不同品种的感病程度有明显差异,一般叶形小、叶片厚、叶色深的品种抗病。花生连作时发病重,轮作倒茬发病轻。露地栽培发病重,地膜覆盖栽培发病轻。春播花生发病重,夏播花生发病轻。

  为确保花生高产、稳产,要抓住各个环节,做好花生黑斑病与褐斑病防治工作。具体体现在五个“要”字。

  要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是防治花生叶斑病的重要途径。各地应结合当地种植习惯,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抗病品种,如豫花15、、运杂9102、运杂9307、豫花14等。

  要轮作倒茬。花生叶斑病菌只危害花生,尚未发现其他寄主,与禾谷类、薯类作物轮作,可以有效控制其危害,轮作周期以两年以上为宜。

  要清除病残体。花生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深耕30厘米以上,将表土病菌翻入土壤底层,使病菌失去侵染能力。同时,还要在花生播前及时处理堆放的花生秧垛(深埋沤肥或作牲畜饲料),以减少病害初侵染来源。

  要合理施肥。结合整地,施足底肥,并做到有机肥、无机肥搭配,氮、磷、钾三要素配合,一般亩施有机肥4000~5000公斤,尿素15~20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硫酸钾10~15公斤。同时在开花下针期还要进行叶面喷肥,亩用尿素250克,磷酸二氢钾150克,加水40公斤喷施,后期结合防病治虫,再喷施2~3次。

  要科学用药。在发病初期,当病叶率达10%~15%时开始施药,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4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喷2~3次,每亩每次喷药液60公斤(以上药剂交替使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植保技术 花生 品种 轮作 传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