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我国农田节水技术的主要类型


一、耕地整理节水技术。平整土地,畅通排灌,耙耱保墒,修建池、塘、坑、窖、库、堤等拦水、蓄水设施是保证节水灌溉实施的基本条件,已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可。在丘陵山区,把坡耕地修成梯田,在田坡边植树种草,形成植物篱,拦蓄地面径流,涵养水源已得到较为广泛应用。在田间整理输水设施作业上,采用渠道防渗措施和引水沟由宽变窄,改大畦为小畦等,以便将过去的大水漫灌变为快浇,这些已成为整地中基本的农艺措施。
  二、减免耕保水技术。在干旱地区和缺墒季节,采用“以松代耕”、“以旋代耕”、“高留茬免耕套播”和“贴茬免耕直播”等方式,可以增加水分入渗深度和蓄水保墒能力,减少水分流失(跑墒),节约用水。目前推广的“小麦免耕技术”“水稻免耕抛秧”、板茬油菜和免耕大豆栽培等,都是以节水保墒和减少水肥流失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它与简化栽培和节本增效技术结合,近两年有加快发展的趋势。
  三、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是科学灌溉,发展节水灌溉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战略性措施,是田间用水的一场革命。目前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有沟灌、沟中覆膜灌、低压管灌、滴灌、渗灌、喷灌、微喷等。其中沟中覆膜输水和管道输水等,可节水20%-30%,喷灌可节水50%,微灌可节水60%-70%,滴灌和渗灌可节水80%以上,并且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约土地、节省能源、节约肥料、节省劳力、节本增效,有利于发展农业机械化。在大田生产应用中,各地根据不同作物生长发育需要,配套不同灌溉时期、不同灌溉次数、不同灌水量的调控技术,如水稻的“浅、湿、晒”用水模式,其浅水层标准为15-30毫米,湿润标准为土壤水分保持在土壤饱和含水量或饱和含水量的80%-90%,分蘖后晒田。有的作物采取定时、定量或间歇性灌溉的措施等等。精准度和标准化、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四、生物、化学制剂保水技术。近年来,我国已研制开发了多种生物和化学、有机与无机的抗旱保水剂、水分蒸腾抑制剂等,在旱作节水农业上推广应用。农用保水剂主要用于拌种、苗木移栽和扦插之前的浸根,以增强作物根部的吸水保水能力,提高出苗、成活率。有的在整地时施入或与肥一起底施;也有的喷洒在土面或作物叶面;还有的是通过作物生理调控机制,增加作物抗旱机能,实现抗旱节水和保产增效的目的。
  五、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保水技术。这两种覆盖类型在我国应用面积较大,成效显著。主要作用是能大幅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耕地的蓄水保水性能。其中地膜覆盖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推广面积年年扩大,至今年应用面积已达2.4亿亩,大棚和日光温室等设施栽培面积3000多万亩;秸秆还田技术近年来推广也较快,已从1990年的3.6亿亩扩大到目前的5.6亿亩,年秸秆还田量大约1.8亿吨,约占农作物秸秆总量的30%。目前秸秆还田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有秸秆粉碎还田、整秆还田、高留茬还田,有地面覆盖,也有沟埋土压方式,还有秸秆地膜双覆盖模式等。
  六、节水种植技术。该类技术在北方旱区应用较为普编。如:玉米点水穴播(坐水点种);水稻旱育稀植;小麦的膜测沟播等。其中,小麦的膜测沟播模式,首先要起垄,垄面覆盖薄膜,为了保墒,可在播前20天覆膜,在两垄之间的垄沟底部与伸向垄沟的膜边际播种两行小麦,这样膜面成为集雨场,雨水沿膜面流入小麦根部,可将无效雨变为有效雨,小雨变中雨,中雨变大雨。水分渗入受膜保护的垄内,不易蒸发掉,小麦根系由于受到膜内高温高湿的驱使,根系全部扎入垄内土壤中,一般可增产30%-50%,高的成倍增产。有的作物采用“当年秋覆膜,来年春播种”,“保住当年墒,留待来年用”,是北方旱区预防春旱的有效措施. 
来自:中国农业网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植保技术 小麦 免耕 耕地 水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