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亟需发展农村集中合作型养老 农村养老,难在哪里?


 

  按照目前国际公认的一般标准,我国已迈入老龄社会,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继续深化这一进程。如何赡养老人,以及怎样应对老龄化时代到来后所涌现的各种重大挑战,是我们当代人必须认真应答的一个严肃课题。对于此事,早预谋、早规划、早准备,才能够赢得主动,避免被动。而鉴于我国人口在城乡间分布的固有特点,农村养老又成重中之重。相较于城市养老及其需求,农村养老有着复杂性、紧迫性等特征。

  一、农村养老,难在哪里?

  关于当下的农村养老形势、迫切需求以及问题、挑战,乃至可能采取的应对性方式、方法和策略等,已有不少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调研和分析。然而,农村养老之难,整体上依然如故。农村养老为何这么困难?

  从性质上看,养老应属于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而不是一种什么产业。因为无论老人彼此间有着怎样的异质性和差别,不管他们是否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和条件,他们都应该老有所养、安享晚年。因为,养老事业的发展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而经过这么些年的长足发展,我国社会的整体文明水平确实得到了极大提高,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好状态。不过,受制于历史性的影响,我国社会的城乡二元制结构特征至今依然存在,城市与乡村的分割和对立的阴影仍然清晰可见。具体说就是:

  1)虽然一定时期内在特定政策的引导下,城乡收入差距在逐步减小,村建设也颇有成效,甚至许多农民家庭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社会公共物品在城乡空间的分布仍然是严重的不对等、不均衡,城市多,农村少,农村缺乏优质而充足的医疗、养老等资源。这从根本上不利于农村老人晚年生活质量的稳定和逐步提高。

  2)从社会个体的养老支付能力的角度看,农村老人普遍收入低,缺乏退休养老金等经济来源。在他们最主要的社会依赖资本即劳动能力丧失殆尽、而目前主要的养老成本又由被抚养者本人或其近亲属等负担的情景下,他们只能滑向一种尴尬的社会境遇,无法依靠早期的人生积累来为自己构筑一道享受温馨晚年生活的港湾。

  3)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当今时代受到极大冲击,并已开始解体,农村老人整体上已无法从家庭养老模式获得有力支撑。从历史上看,家庭养老曾是我国农业社会时代最主要或唯一的养老方式。然而,伴随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特别是最近数年,在区域集约经济发展的诱引下,一些农区相应被动地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经济,农村青壮劳动力等优质资源加速流向城市、工矿区等。农村家庭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不仅老人无法得到其子女的赡养,留守儿童现象也一并出现,二者是农村人口年龄结构里面中间阶层被抽空后的共同结果。这种趋势的直接后果是极大地弱化了农村家庭所承担的包括赡养、抚养、互助等在内的各项社会功能,使农村诸如老人、儿童这样的留守人员,再无法从家庭里面获取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二、亟需发展农村集中合作型养老

  目前,尽管我国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数据统计上已经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但实际上我国人口中的多数仍然在农村,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因为,我国两亿多农民工并没有获得真实而全面的在城市居住与生活的权利。相应地,我国老龄群体的主体部分也主要生活在乡村。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农村户籍人口始终占据着人口总数的较大份额,农村老人在总体数量上要超过城市老人;另一方面是在城市的聚集与虹吸效应下,农村青壮年不断移动到城市,进一步凸显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使农村地区的老龄化问题更突出。如果说老龄化是当代中国社会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在农村表现得更严峻。所以,应当重视并切实解决农村养老这一问题。

  设计并推动我国当代农村养老,既需要有思想认识上的紧迫感,又需要有务实可行的方案、策略。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已约四十年。农村核心型家庭结构的比例固然不如城市那么高,但当年不少参与、落实这个国策的农村家庭夫妇如今都已成为老人。如果再加上他们尚健在的上一代的部分人,这个群体的绝对量不是一个小数目。另外,我国所面临的老龄化,是在经济尚未充分富裕、人口基数十分庞大的背景下出现的。基于这种情景,谋划包括农村养老在内的我国养老业的发展蓝图,需要根据具体国情和条件及早着手进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积累 群体 劳务输出 异质性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