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人大教授问教育部长:农村籍大学生比重下降,怎么办




        因此,教育部是否可考虑在目前已有的政策基础上加以改进,构建长效机制,把中西部农村地区师资短缺问题和大学生就业结合起来,让更多的大学生愿意前往农村、扎根农村,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6、面对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如何建立长效机制,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数据显示,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与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分离,留在农村的少年儿童已达2000万,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许多调查表明,这部分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和家庭温暖,容易出现心理负担增加、身体素质下降、智力发展滞后、厌学逃学、日常行为不良等多种问题,在少数地区,已出现留守儿童加入团伙组织,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例。如果不及时加以重视,在未来的十年内,由于缺乏家长、学校、社会的关爱和引导,这批少年儿童很可能成为“毁掉的一代”,不仅让这部分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蒙上阴影,更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和社会工作者开始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展各种行动来关爱留守儿童,包括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促进少年儿童自我管理的“留守小队”模式、代理家长制、民警介入保护等等,然而,无法否认的是,以上种种制度都无法替代少年儿童成长的关键期中,父母所能起到的作用。此外,目前,大多数留守儿童关爱行动,还只是一些短期措施,缺乏长久的动力机制。

        那么,作为教育部,是否应该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真正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针对其生活环境和心理特征,构建其长效机制,保障留守儿童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关爱?

        7、如何保障流动儿童的教育?不少地方民办农民工子弟小学“一关了事”是否合适?

        与留守儿童相比,随父母一同进入城市地区的流动儿童,相对能够得到更多的父母关爱,然而他们面对的教育环境也同样不容乐观。

        一方面,城市中的公办学校的高门槛、高收费使得大量流动儿童被拒之门外;另一方面,相对更符合家长实际需求的私立农民工子弟小学,又常常因为软硬件设施等问题,面临以“不合法”名义被关闭的命运,如北京、上海等地,都曾有新闻报道过农民工子弟学校被强行关闭,大量流动儿童被迫失学的现象。尽管政府出台政策,要求公办学校降低门槛,吸收流动儿童入学,但事实上,不仅许多公立学校本身对接受流动儿童有排斥情绪,以“小班教学”、“名额已满”等种种理由将他们拒之门外,很多农民工家长本身也因费用、教材、学制等诸多原因,并不愿意孩子进入公立学校。

        事实上,民间创办的农民工子弟小学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更能够满足农民工家长的需求,如学制相对较为灵活,可随时报道和插班;教材和农民工流出地衔接性高,方便农民工子弟升入中学后返回家乡就读;校址距农民工居住地更近,作息时间更灵活,方便家长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等等。这些优势都是公立学校所不具备的,也是公立学校很难做到的。

        因此,倘若按照现行政策思路,强制关闭大量“不合法”的农民工子弟小学,要求这些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就读,实际上的执行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多本来有书可读的孩子被迫失学。为什么对民办农民工子弟小学只能“一关了事”?为什么不能给予它们相应的财政支持,用于提升其设施水平和教学质量?为什么一定要让公立小学占据大多数教育资源,而把事实上更适合农民工需求的民办子弟小学排斥在教育财政的覆盖面之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村中小学 两免一补 积累 分层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