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吕梁山区的岚县是有名的贫困县,由于受环境、交通等因素制约,全县有6万多人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下。近年来,岚县立足自身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依托当地特有的农作物——马铃薯,发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扶贫路。
换良种,创品牌,土豆增产又提价
“以前我咋也想不到,原本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口粮’如今却让我脱了贫。”又到了春耕的季节,望着一块块发了芽的种薯被埋进土里,岚县农民康元亮满心欢喜。从过去的一贫如洗到如今年收入3万多元,康元亮说这一切都要从特色产业扶贫工程说起。
岚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吕梁山北麓,由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含钾高,具有种植土豆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岚县将发展马铃薯特色产业与扶贫工作结合,全力实施马铃薯产业减贫工程。换种子,调价格,创品牌,三管齐下,加快全县脱贫步伐。
岚县副县长刘思昭告诉记者,过去农户种植土豆多用自留种,产量低、品质差、还容易染病,为了给农户提供好种子,近年来县里建成了吕梁市最大的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实施了原种繁育项目800亩,让全县的减贫对象都享受到了“户有半亩微型薯保优种,户均1亩一级薯保增收,人均1亩绿色薯保脱贫”的优惠政策。如今全县已基本实现了优良种薯的全覆盖,马铃薯产量得到大幅提升。
此外,为了调控市场价格,岚县去年新建了两座9000平方米的半埋式恒温薯窖,实现了3万吨成品薯的错峰销售。同时,政府每年投入300万元以上给“岚县土豆”打广告,提高了土豆的知名度。这些举措使岚县土豆的价格一路上涨,去年薯农的收益较前年几乎翻了一番。
目前,岚县马铃薯产业扶贫初见成效。去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0万亩,年产48万吨,农民土豆产业人均纯收入22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半以上,约8000人靠马铃薯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
精加工,上餐桌,延伸产业增收益
土豆的产量上去了,后期加工的短板随之显现。几年前,整个岚县的马铃薯加工转化率还不足20%,全县没有一家省级加工龙头企业,仅有的几家企业也都面临着规模小、加工能力弱、缺少高附加值产品的困境,严重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为此,县政府近年来狠抓加工,延伸马铃薯产业的链条,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去年政府扶持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宜芳食品有限公司建成了30吨/小时精淀粉和年产1000吨马铃薯粉条、粉丝的两条生产线,年加工转化马铃薯7万余吨。加上其余100多个加工作坊和合作社,目前全县年加工转化马铃薯可达10万吨,以粉条粉丝、淀粉为主的产品达到20多个。
此外,县政府还组建了马铃薯主粮化推进团队、岚县土豆宴研发营销团队,研发出了108种马铃薯美食,注册了岚县“土豆宴”商标品牌。通过“粗粮细做”,将原本只作为主食的马铃薯加工成了一道道精美的菜肴。
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上,岚县土豆宴中的23道菜品入选“薯博会100土豆美食榜单”,其中燕窝玉饺更是获得了“十大主食”的第一名。
搞旅游,做餐饮,升级产品卖文化
岚县土豆卖得火热,与土豆相关的旅游、文化等产业也在逐渐形成,诸如土豆花旅游节、农家乐等附加产品也应运而生,帮助许多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没想到土豆开花也有那么多人来看。”说起去年的“土豆花开了”旅游文化节,岚县河口村村民老王记忆犹新。老王说,7月份的河口村,漫山遍野开满了土豆花,原本司空见惯的场景,却因为旅游节的举办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上万名游客,小小山村一时间变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2015年到2016年,岚县连续举办了两届“土豆花开了”旅游文化月活动,引导全县发展休闲农家乐。据河口乡党委书记梁建光介绍,目前河口乡有农家乐示范户16户,其中有4户贫困户,在去年举办“土豆花节”的时间里,全乡接待游客近2万人,贫困户户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7-03-04/3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