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陈昌卓的家乡也有人养蜂,但那时候的“笼式养蜂”一年只能收一次蜜,产量极低。凭借自己的那本《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方法》及一定的知识基础,陈昌卓开始利用自家的37群蜜蜂进行“活框式养蜂”的改良试验。
“那时候是自己砍木材,锯木板,做活框。”陈昌卓说,经过自己改良的“活框式养蜂”让每箱蜂每年的采蜜次数提高到十五六次,相比传统的“笼式养蜂”,蜂蜜的产量一下子提高了十余倍。
尝到甜头的陈昌卓开始有了“野心”,他想扩大自己的养蜂规模,就开始跟着表哥陈昌禄进山,根据蜜蜂的粪便和风向寻找野蜜蜂。“那时候进山很苦,都没有路,但是我急于想扩大规模,所以那些苦都不算什么。”陈昌卓说,当时找到野蜜蜂之后,表哥拿野蜂蜜去卖,而他则将野蜜蜂带回家驯养。
“那时候挣了一些钱,8毛钱一斤的蜂蜜卖给供销社,一年可以赚两三百元,这在当时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陈昌卓说,在随后的几年时间中,他逐渐摸索出一套“活框式养蜂”的经验,而自己养蜂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但是因为当时政策的原因,陈昌卓的养蜂场“藏”在深山之中,地点只有自己知道,周边的人虽然知道陈昌卓在养蜂,但是对于养蜂场的具体位置、规模都不太清楚,只知道他因为养蜂“赚钱了”。
1970年前后,利用养蜂赚的钱,陈昌卓买了一辆二手的自行车,这在当时算是“奢侈品”。
“那时候苦啊,养蜂和卖蜂蜜都只能偷偷摸摸的干。”1972年前后,因为当时政策抓得紧,陈昌卓利用自己的智慧在生产队争取到了放牛的工作,每天早上他把牛赶进山里让牛自己吃草,然后就趁着这个空隙进山“照料”他的蜜蜂。“每天凌晨4点多就骑着自行车用瓦罐装着蜂蜜,再在上面伪装上牛草,赶到海口偷偷卖蜂蜜,等到天亮时再赶回生产队放牛、偷偷照顾蜜蜂。”陈昌卓说,那段时间虽然辛苦,但自己却乐在其中。
蜂场被抄 养蜂少年“蜂梦”仍在
该来的总会来,噩梦终究是到来了。
1976年4月6日,这个陈昌卓永远忘不了的日子。那一天,永兴公社的民兵带着枪来到山里,将陈昌卓经营多年的养蜂场查抄,300多箱蜜蜂被充公,而陈昌卓和弟弟也因为是“走资派”被拉到永兴公社的万人大会上进行批斗。
根据清算,多年来陈昌卓和弟弟养蜂共计收入达1200多元,因此,兄弟俩被责令进行为期15天的劳动改造,同时,他们居住的房屋也被查封了。
“那时候我和弟弟只能住在村口的破庙,那里还是村里的文化中心,每天凌晨大家学习结束后我们才能拿着铺盖卷进去睡觉,而在天亮前就要起床去参加劳动。”陈昌卓说,虽然那段时间自己受到了身体和精神上极大的打击,但他的“养蜂梦”却一直在坚持。
随后,陈昌卓被派去参加松涛水库的建设,在此期间,趁着繁重劳动的空隙,他依旧在做着自己的“养蜂梦”,在野外寻找野蜜蜂,他坚信自己可以“东山再起”。
趁着“春风” 养蜂人过起了“游牧”生活
1979年,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琼岛,陈昌卓被“平反”了。
拿到因被批斗获赔的300元钱,陈昌卓想继续自己的“养蜂梦”。天不负人,他又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那天我拉木材到海口去卖,在一个供销社门口碰到了前来这里推销蜂蜜的广西合浦县农科所的养蜂人员。”这是陈昌卓生平第一次见到意大利蜂(以下简称“意蜂”)所产的蜂蜜。当他得知意蜂蜂蜜产量更高的消息后,一个澎湃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去广西学习养意蜂!
当年的10月,陈昌卓怀揣300元,渡过琼州海峡来到广西合浦县,开始了自己学习养蜂的生涯,真正开始以“蜂农”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那时候我花了大约200元买了5箱意蜂,开始跟着师傅们学习养意蜂的技术,跑遍了大江南北。”在讲述这段经历时,陈昌卓陷入了回忆之中,讲述了蜂农的艰苦生活。
有一次,陈昌卓跟着师傅们从广西一路北上,途径湖南、河北等地一直到小兴安岭,想去采那里的花蜜。经过一路的长途跋涉,到达小兴安岭时已经夜幕降临,他们花费大量精力将300箱蜂卸下车安顿好已经是凌晨时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5-06-30/7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