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贵州铜仁平原镇“兴农富民”引产业回归


 

  画地为牢,依地谋生,一直是平原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洪灾泛滥,干旱不断,一直威胁着靠天吃饭的庄稼人,这样的境况维持了数千年,当地的人们也习以为常,无可奈何,直到前些年才得以改观。

  德江县平原镇地处高寒,脚踏三县,依山傍水,气候宜人,是贵州铜仁武陵山脉典型的农业区。如何有效地规避气候的影响,植根土地让近2万平原人走向致富之路,是摆在该镇党委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

  认识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实现新发展。近年来,在德江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平原镇充分认识加速发展、创新驱动、区域竞争的新常态,牢牢把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新型城镇化的新机遇,积极探索强基固本、兴农富民新发展,在稳烟、谋茶、强畜等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新兴产业的快速过度,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过上了尊严而舒适的新农村生活。

  路网先行科技护航 烤烟生产初尝甜头

  烤烟作为平原镇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已有二十多年历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的烤烟生产不仅要靠肩挑背驮,还对烘烤技术有很高要求。有五六口人的家庭,种上五六亩烤烟,已是当地“响当当”的烤烟大户,滋生了一批当时所谓的“万元户”。然而,不稳定的烘烤技术,致使许多“黄烟”卖不上好价钱,大部分烟农辛苦了不说,收入也很不理想。久而久之,人们更青睐于外出打工挣钱。

  本世纪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彻底打破了数千年来平原人民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出现了打工潮、经商潮,土地撂荒越发严重。

  前些年,平原镇积极探索改变传统烤烟生产方式,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漂浮育苗、机械化起垄、井窖式移栽、密集式烘烤等先进适用技术,不仅大大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依赖,先进的烤房和技术还保障了烟农可观的收入,农民种烟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空前提高,走上了致富之路。

  近三年来,为消除烟农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政府增税、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三赢”目标,平原镇2011年成功创建信用乡镇,向烟农提供烤烟前期资金贷款,2013年耗资100多万元修建烤房,2014年修建硬化大大小小烤烟产业路20余条30余公里,并成功改造硬化了“梅坪公路”和“南坪公路”骨干公路,投资十万元补助“农家肥”堆积和挖沟排水,实现了烤烟产业从量的突破到质的改变。2014年,平原镇共交售黄烟111.2万斤,总产值达1326万元,创税265万元,烟农增收超500万元,人均增收近5000元。

  “近些年,随着东西部工薪收入差距的不断缩小,陆续有外出务工人员回家种烟挣钱,走上了‘种养结合’的致富路。”已有十多年烤烟生产经验的平原镇党委书记潘辉对此深有体会。

  试水破冰 规划引领茶叶产业初显成效

  平原茶叶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境内的上堰茶叶曾是明清时期贡品,种茶在当地有良好基础。然而,数十年来,零散种植,不成规模,满足现状,让茶产业一度“夭折”。

  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喝茶养生”俨然成了城里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2008年,平原镇瞄准市场需求,通过党员和村干部带头,在上堰村种植3000亩“白茶”。

  三年来,初见成效。2011年,“上堰白茶”每市斤价格一度达1.8万元,更是有价无市,除去初期投资成本,不少茶农赚得钵体满盈。村民们再也坐不住了,纷纷在自家地里种上了茶叶,还通过土地流转将部分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几乎家家户户有拥有了自家的“茶园”。近5年,该镇每年种茶达近2000亩,截止2014年底,已累计种茶1.2万亩,成了远近闻名的茶叶之乡。

  为防止市场饱和与价格波动影响茶农收入,平原镇通过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引进了“白茶”、“绿茶”、“青茶”多种品种,规避集中种植风险,并通过招商引资成了上堰茶叶加工厂1家,打造自主品牌,修建“茶青”交易市场1个,稳定茶青收购价格,保障茶农收入。同时,该镇通过成立泰康生态茶叶专业合作社,整合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向茶农提供人力、技术和资金帮助,为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地后勤保障,切实解决茶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平原 茶叶 土地 畜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