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翠屏种植的葡萄长势喜人
金秋时节,宜宾屏山县书楼镇莲花村茂林修竹、满眼葱绿。在村子东边的山坡上,坐落着一座占地约40亩的葡萄园。记者来到这里,一股浓烈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坡上,成片的树林、水稻、芒草迎风舞动;坡下,庄稼果树长势喜人,不远处的友谊水库水清波静。
迷彩服、牛仔裤、绿胶鞋,一头汗水两脚泥,面庞充满朝气,又略带着几分沧桑。这是34岁的葡萄园主人胡翠屏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院坝坐定,好客的胡家人端上了农家的苦丁茶和刚摘下来的葡萄。记者跟这位80后聊了起来,从11年前外出打工,到前年回到家乡,胡翠屏说起了他的故事、他的梦想。
“在外时间越长就越想回家创业”
2003年,胡翠屏大学毕业后就去了成都上班。“8年时间,总共在四家公司干过。”胡翠屏告诉记者。刚开始,他是当工人,工资比较低,只有850元左右,后来涨到1500元,到第三家公司他已经成为了领班,工资也能拿到5000元左右。
“在外打工始终是给别人干,时间越长自己就越想创业。”胡翠屏说,他自己创业的梦想随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烈。“在大城市创业,竞争激烈,人生地不熟,一个来自农村的年轻人,没本钱没路子,太难了。还有就是,父母已过花甲之年,心里也惦记着他们。”
每次回家探亲,胡翠屏都能感受到家乡书楼镇的变化。“村里的路都不认得了,移民迁建以后,各方面条件的改善速度也比我想象快。”胡翠屏说,“每次回家都边看想边问,寻思着合适的创业项目。”2011年9月份,书楼镇移民迁建正在如火如荼进行,那时我就觉得机会来了,于是下定决心跟父母“摊牌”。
“他跟我说要回来搞种植,我首先问他想做什么。”胡翠屏的父亲胡正元告诉记者,当儿子回答他“种葡萄”的时候,他吃了一惊,同时也生出几分赞许。“适合山地种植,面积不用太大,前景又好,还能深加工,他说的这些我都认同。”胡正元说,但他提醒胡翠屏,搞种植就要当地地道道的农民,辛苦在所难免,怕脏怕累就要失败。“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胡翠屏的坚定态度让胡正元最终作出了帮助儿子创业的决定。
2011年8月16日,胡翠屏独自一人回到屏山老家,在书楼镇莲花村租下了40多亩的梯田地,紧接着就是开荒、测距、松土、定植,有条不紊地建设葡萄园。
“每一次挫折都是一笔财富”
让胡翠屏没有想到的是,刚起步就摔了个大跟头。
“前期葡萄园各方面的建设都很顺利。”胡翠屏告诉记者,种植地选到了比较理想的位置,10多年没有耕种的梯田,土壤化肥和农药残余都很少,土地流转租金也不高,非常适合葡萄的种植。书楼镇政府也在路、水、种植技术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到了2011年11月初,胡翠屏就开始张罗着买葡萄秧苗。经过反复筛选、实地考察、试种评估。最终,从湖南芷江紫秋葡萄合作开发协会进购了1500株紫秋葡萄苗。
2011年12月14日,这一天胡翠屏一辈子都忘不了。“从湖南运到我们这里,路途太远,整个过程要装卸六次。”胡翠屏说,由于缺乏经验,到达时间大大延后,几车秧苗均已枯黄。他慌了神,急忙找人肩挑背扛,走了近10多公里,把葡萄秧苗送到种植地,打着手电,连夜挖坑,下种秧苗。
两个月后,1500株葡萄秧苗只剩下了800多株。“2万多元一下子就打了水漂,刚起步就摔了个大跟头,真是摔疼了。”说起这事,胡翠屏神情黯淡。
痛定思痛,胡翠屏开始认真总结教训:中间环节的风险、病虫害的防治、秧苗的保护……他学习山林地区葡萄的种植技术,网上查找资料,还跑到成都、宜宾等周边种植葡萄的基地考察。
如今,葡萄园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时下正值葡萄丰收的季节,也是胡翠屏的葡萄园第一年的收成。“今年,整个葡萄园能产优质葡萄大概在8吨左右。”胡翠屏笑着说。
“我们最好的品种是紫秋葡萄,前几天运了3篮到镇上去试销,不到一个小时就疯抢而空,每斤紫秋葡萄的价格能买到4元。”胡翠屏说,这样算下来,把今年的葡萄全部卖掉,前期亏损的葡萄秧苗就可以补回来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4-10-31/18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