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中国“大豆之乡”嫩江农业做足现代“大文章”


 

  这里有全国第二大的县域粮食种植面积,这里是中国“大豆之乡”。今年全县647.66万亩生机勃勃的土地中,孕育着全省一半的小麦、全国1/10的大豆、全国1/10~1/15的芸豆产量和突破禁区种植的高寒水稻。

  丰收时节,记者走进这片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的土地,寻迹嫩江农业大县现代农业探索之路。

  种植规模化提升产能解放农民

  从嫩江县最南端的伊拉哈镇去往黎明现代农机合作社的路上,道旁蓝白相间的路灯十分抢眼。镇农业中心主任李铁友说,通村公路安路灯,是合作社给当地农村带来的“福利”。几十公里的水泥路,蜿蜒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路边是大机械行走的田间道,好一派现代田园风光。

  新建的库房外成排停放着没来得及入库的大机械。“收获期就看它们的能耐了。”县农机局副局长刘忠志说,这种收割机每天作业面积700亩~1000亩,现有8台机械同时作业,15万亩玉米20天左右就能收完。

  合作社的当家人王树民正在外地谈一个玉米精淀粉深加工项目,如果成功,他们种植的15万亩玉米在家门口就能完成“升级换代”。2010年10月,5个农民抓住国家和我省共同支持加快发展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政策,以实物出资并申请相应配套,成立了集农田基本建设、机械整地、播种、中耕、收获为一体的农机合作社。四年来,合作社耕地从3400亩发展到现在流转8个村的15.6万亩。

  近年来,以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主的种植方式在嫩江崛起并成为主流,目前县域内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达637个,经营方式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合作社、股份制经营等方式转变。全县田间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7.14%,农机总动力达到80.56万千瓦。从春种到秋收全过程统一作业的效果立竿见影,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还提高粮食产量10%。

  大农机不仅提高了嫩江县农机化程度,改变了以往小型机械浅层耕作的传统模式,提高了标准化作业水平,而且为全县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有了规模经营,全县4.13万农村劳动力从仅靠“土里刨食”转向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产业,上半年实现劳务收入2.85亿元,农民增收又开辟出一条“金光大道”。

  生产标准化结构调整科技当家

  如果说“大块头”是嫩江高效农业的保障,那么科技支撑则可以为嫩江农产品的优质“代言”。“大豆之乡”的大豆种植面积呈现恢复性增长,水稻种植突破高寒禁区,玉米经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跨越,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成为增产增收的关键。

  嫩江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繁荣高效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是刚刚获批的黑河国家级农业园区核心区的主体。近几年,20多个高产高效的粮食品种通过这个农业园试验推向全县。初秋的园区,外围几十个品系的农作物在指示牌后长势错落有致,园内瓜果飘香、草绿花红。嫩江县农业推广站站长刘月辉如数家珍:“小麦的"龙麦33"、"垦九10号",大豆的"黑河43"、"黑河53"都是农民选种的品种。”今年全县种植业9个主导品种和7项主推技术就是经县、乡科技园和村级示范田三级网络层层推广到农户中的。现在嫩江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整体推进,带动全县种植科技含量逐年提升,规模逐渐扩大,标准不断提高。

  占全县种植面积一半的玉米是个鲜明的例子。农业局工作人员说,跟原来农民种植普通作物相比,他们试验推广的玉米新品种“德美亚”1号、2号亩收益是原来的两倍。就在3年前,全县玉米种植面积还仅有十几万亩。

  随着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嫩江县对高产高效品种实行政策引导,按玉米每亩40元、新增水稻每亩100元、示范区内500亩以上小麦每亩10元的比例给予补贴。政策利好,加上效益驱动,让科技成果在嫩江落地生根,今年全县大豆种植388万亩,同比增加15.5%,玉米面积达到130万亩。“目前农作物长势良好,有望再获大丰收,粮食总产预计可达30亿斤以上。”县农业局党委副书记李铁辉说。

  按照“高标准起步,高水平建设,高效益示范”的原则,嫩江县种植结构不断向高产高效“转型”。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董德峰说,全县已形成“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链条,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据估算,他们推广应用的测土配方施肥、精量点播、病虫草综合防治等技术的综合应用,让农户亩均增收50余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大豆 粮食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