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新单位,林燚面对的又是一个新的领域——蔬菜种子。别看都是种子,区别可大了。对于之前从事粮食种子工作的林燚来说,蔬菜种子领域完全是一个全新的 世界。专业不对口,很多名词都只在选修课上听过,加上当时大环境重粮食轻经济作物,这让林燚心里很没底。当时公司里蔬菜种子这一块是个空白。再一次,林燚 硬着头皮接下了这活。谁知,这一干就是30多年。
既然接下了这个工作,起码得去了解这到底是什么。林燚由零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下 功夫。一边,她借来了厚厚的专业书,只要一有时间就开始“啃”专业知识书,另一边,她开始频繁地往各乡镇跑。温岭种的都是些什么蔬菜,主要品种是什么,播 种季节是什么时候,农民们收入怎样?这些都是林燚迫切想要搞清楚的事。
在那段时间,全市各地都被她跑遍了。当时的交通不发达,深入到最偏僻的农村,难度可想而知。一次,林燚去大溪镇太湖乡调研。坐了车,到了大溪,还得换乘三轮车,摇摇晃晃地往山上开。
这一趟行程,却真正让这个城里姑娘触动了。因为生在山区,这里的农民不能种水稻等粮食作物,只能在半山腰开辟块地,种些番薯和西瓜。但是,因为山间缺 水,农民的收成并不理想。年年种,年年死,几乎成了常态。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忙活了大半年,一年最多也只有一两百元的收入,更差的情况是,完全没有收成 的时候也有发生。当地有许多农民过着清贫的日子。在一个农民家里,除了床铺和吃饭的桌椅,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睡觉的地方就在锅灶旁。第一次看到这样 的生活,林燚真是始料未及。
看到有“专家”来了,农民们围着她提问题,“为什么这些西瓜总要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里的西瓜为啥总种不好?”可当时的林燚却答不上来。
回到单位,林燚开始翻查资料。如果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如果能帮助他们解决,也许能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些许改变,这个想法在她脑子里打转。
翻查资料,询问相关人士,请教专家、老师,答案还真被她找到了。林燚总结了一下,太湖乡的西瓜总长不好,原因有三:其一,栽种的西瓜品种不好,抗性太 差;其二,西瓜开花结果时刚好碰上梅雨季节,容易犯病害,西瓜就容易烂在地里;其三,土壤不好,地里已经有了病菌,致使西瓜长到一定的个头就会死。
原因找到了,该如何解决?林燚开始到处想办法。她尝试与省里的相关部门联系,省里的专家给她出了个主意:广东那边有个不错的杂交西瓜品种,名叫“新澄1号”,可以考虑引进。
林燚立即与广东那边取得了联系,收到了那边寄来的种子,她开始着手试验。没想到,还真成功了,种出来的西瓜不仅个头大,而且品质好、产量高、糖度高。
第一次现场会就在瓜地里召开,新品种的西瓜一字排开,感兴趣的农民都来尝一尝。“这个比我自家种的好吃”“我也想引进这个品种”……现场的农民们边吃边赞。
引进的第一个品种就这样成功了,这让初试身手的她内心满是成就感。
第一堂公开课头也不敢抬
如果林燚止步于西瓜品种的研究,也许温岭的西瓜就止步于“新澄1号”了。所幸,并没有。 1986年,她又引进了“新红宝”等品种,再到后来在温岭大 规模种植的“8424”品种,都超越了“新澄1号”,产量、品质的双重提高,让瓜农的收入自然水涨船高。但是,西瓜最怕水,抗性再好的品种,遇上梅雨季 节,还是经受不住,每年还是会损失大量西瓜。
“良种培育要有良法。”林燚说,虽然品种好坏头等重要,但是没有好的配套技术跟上,再好的品种也不会丰产、丰收。而对于西瓜来说,如何避开梅雨季节,是那时的她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她想到了设施种植。西瓜“躲”在棚里,实行避雨栽培。
有了好的培育办法,还得让农民们自己好好掌握它。为此,林燚的培训讲座开始了。
早在1984年,林燚就给各乡镇的农技人员上了一课,介绍蔬菜优良新品种。为了准备这堂课,她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将平时的试验情况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出 来。这堂课上,来参加的几百人年龄几乎都比林燚大,这个21岁的小姑娘紧张得连头都不敢抬,拽着手里的稿子一字一句地全部念完。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4-08-27/18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