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县夹壁乡政府办公楼的角落一个不大的菜园子里,豆角、萝卜、辣椒、番茄已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蓬勃的生机展示着丰收的希望。
这块普通的菜园子,在当地群众看来却并不普通——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夹壁乡政府工作人员针对实际与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利用闲散空地和业余时间在乡政府旁建起一块“试验田”,测试着农作物是否适应在此生长,为村民蔬菜产业结构调整探路。
“瞎鼓捣”激发灵感
“起初只是个人爱好,地荒着怪可惜,就种了番茄、辣椒,不仅可以打发空闲时间,也能供给食堂使用。”谈起“试验田”,正在除草的夹壁乡副乡长焦安龙告诉记者,自己是农学专业毕业,对种植农作物有一定经验,闲暇就喜欢“瞎鼓捣”栽培一些新鲜品种。
属高寒气候,全乡2000余亩耕地从1995年就开始种植大白菜、莴笋,是理县大白菜的主产地之一。”焦安龙告诉记者,虽然种植大白菜效益不错,但产业结构单一,受市场影响大,加之近20年时间长期种植,化肥使用量增加,土壤出现板结的情况,影响全乡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声誉。更重要的是一年四季中,土地闲置情况严重,如何让有限的土地“生金”,成为了当地党委、政府思索的重点。
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如何找到产量高、效益好的替代品种,如何能够试验新品种,又能降低推广风险?焦安龙大胆提出“先小范围试种,测试适应品种,成功后再大面积推广”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焦安龙找到了番茄、海椒、黄瓜等可能适应的农作物栽种在“试验田”里,而6名乡政府干部被分成了3组,轮流看管,每天精心看护这块“个头”小作用大的试验田。
“小本子”发挥大作用
“潍县萝卜,3月22日露地直播,4月3日出苗,5月22日开花……”这是焦安龙记录的“农作物生产日记”。
翻开“小本子”,里面密密麻麻的字眼,记录着每个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播种方式、出苗时间、花期、坐果期、成熟期以及产量等,这些都是焦安龙每次观察农作物后认真记录、总结生长习性的明细账。经过积累,他对试验田内农作物的管理要点和生长规律了如指掌,出现什么症状是什么病,需喷洒什么农药更是张口就来。
焦安龙告诉记者,从2013年至今,他坚持记录新品种试验台帐,还把种植心得和种植中遇到的难题一一记录下来,稍有闲暇,就和百姓交流“种田经”,向农技员咨询种植技术要点,并进行归类、整理,总结了一套科学管理的方法。
“试验田”广洒新希望
“去年种的黑番茄,色泽亮、口感好,我还要再领点番茄种子和辣椒苗子回去种。”长河坝村村民耿章告诉记者,自从乡上“试验田”试种黑番茄成功,便带领大家种植,去年他在自家田里小规模种植番茄、辣椒成功后,今年准备扩大规模,便又来要种子。
“今年我们还会试种新的品种,成功后你们记得过来领种子。”焦安龙热情地接待了耿章。并告诉他,乡政府一直会致力于为村民寻找效益好、产量高又适宜当地种植的新品种果蔬,并鼓励大家积极在乡政府的带领下扩大新品种种植规模。
据介绍,为了降低百姓的种植风险,夹壁乡政府干部活跃在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想办法出主意,免费提供种子,鼓励有兴趣的百姓少量种植。在大胆尝试,熟悉农作物的习性后,党员干部用“一带十,十带百”的劲头,带领群众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形成“产业调整”中的“蝴蝶效应”。
“通过我们的试验田,实时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如果能存活,产量好的话,再在全乡推广,这样把试验投入的成本和可能出现的风险留给了政府,把增加产量、增加收入和零风险交给农民。”在夹壁乡党委书记吴红亮的眼中,“试验田”仅仅是开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浅尝辄止,他希望通过“试验田”寻找适合夹壁气候条件、经济效益可观的农作物,为引导农民调整、转变传统大白菜种植模式,早日实现增收致富的目的。
小小“试验田”种出致富“新希望”。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夹壁乡党委、政府用实际行动在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的路上冲在前、干在前,带来的是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笑脸和对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满意。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4-07-01/18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