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时下是深冬,天气愈加寒冷,可是在云南省建水县甸尾乡的田间地头,不少村民正抢抓节令栽种冬季马铃薯,有的耕翻、耙地,有的播种、施肥,好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
在铁所村委会庙湾组的地里,正在栽种马铃薯的村民赵家义满怀激情地告诉记者:“去年我家种了10亩马铃薯,收入达12万元。今年还是打算种10亩,估计会有个好的收成。”
甸尾是建水县的一个山区乡,全乡总面积152.25平方公里,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山区气候。过去这个乡的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不明显。近年来,甸尾乡党委、政府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扣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并以战略的眼光,调产业、定思路,经过调研论证,果断决策,充分利用当地适宜种植马铃薯的区位优势,抓住春季马铃薯市场供不应求的机遇,大力发展马铃薯种植业。通过5年的发展,马铃薯产业不断壮大,已成为该乡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翻番的支柱产业。
“去年,甸尾乡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8万亩,总产3.25万吨,实现产值1亿元。”甸尾乡分管农业产业的副乡长李马继介绍,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壮大,拓宽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增收渠道,带动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事实上,甸尾乡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为了把马铃薯培植成当地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乡党委、政府煞费苦心。
甸尾乡是农业乡镇,一直以来,马铃薯在该乡均有零星种植,为使马铃薯产业形成规模化种植,甸尾乡制定了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运用政策和行政的手段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马铃薯种植,大力推进马铃薯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在大面积种植的基础上,建立铁所村委会坝子河1000亩优质马铃薯示范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依靠政策与科技,培育龙头产业,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基地的产业化优势,从栽培管理、经营模式、产品品质等方面发挥宣传示范作用。
为提高栽培技术水平,以高产稳产确保产业持续发展,乡政府每年派工作队进驻种源基地,严把种子质量关,广泛开展新品种、高产攻关试验,不断优化品种结构,不断摸索高产栽培技术,严把品质关、产量关,同时加强对栽培技术的指导和培训,以“政府+科技部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严把栽培技术含量关,并以产出高品质的马铃薯为宗旨,以“促农增收,发展地方经济”为根本,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包装,统一品牌标识,开拓外销市场,打出特色,打出品牌,打响招牌,迅速扩大产业化发展。
常言道,种得好不如卖得好。农产品销路永远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为了打开马铃薯的销路,2009年,甸尾乡成立了首个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即建水县聚源洋芋合作社,到目前为止该乡共成立了4个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使农户成了市场的主体,增强了农户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克服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同时,合作社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进一步发挥了合作社的专业和聚集效应,大大提高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成了促农增收的新支点,有力地推动了马铃薯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促农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李马继介绍,近几年来,由于遭受连年不断的干旱,甸尾乡的马铃薯产业受到了严重影响。但在灾害面前,乡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制订抗旱减灾方案和抗旱应急预案,出台多套用水方案和节水措施,充分保障马铃薯生产期用水。多方争取,筹措抗旱资金。组建抗旱工作队、服务队、先锋队。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投身一线保生产,深入基层进行广泛宣传,调动群众积极性,多措节水、多方找水,开展生产自救,保住了马铃薯产业,实现了干旱之年农民仍然保持增收的目标,高扬的市场价格,极大地激发了农户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
提及种植马铃薯增收的事,八腊冲的村民普自伟笑逐颜开,他说:“前几年,我家没种马铃薯,生活过得非常困难,靠着政府的救济过日子。去年我家种了6亩马铃薯,按平均每公斤3.2元的价格出售,总共卖了3万多元钱,种马铃薯一年就使我家摆脱了贫困。”
如今,乡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及产业扶持政策,让广大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惠农产业带来了大效应,使广大农民在发展马铃薯产业上受益颇丰。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4-01-08/9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