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园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数年时间,句容鲜果种植面积成倍增长,截至本世纪初,句容鲜果已突破10万亩,出现了丁庄葡萄、茅山水蜜桃等影响省内外的“一村一品”鲜果基地,让茅山老区百万农民通过农业实现了小康梦。
示范园模式受到省市领导和专家学者认可,称赵亚夫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打开了另外一扇门,做出了新的有益探索。时至今日,“万山红遍”不仅走出镇江,在宿迁、扬州等地扎根建园,而且走向全国,在东北、西南等区域的省份实现品牌连锁,总数量超过20个。
破解“三农”协调发展难题:他以戴庄为样本,推动农业合作与生产体系的集成创新,实现了农户与集体、个富与共富、消费者与生产者、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四个和谐”,圆了农民的幸福梦。
2002年,赵亚夫退休了,但他感到:通过示范园虽然带动了一大批农户富裕奔小康,但还是有一些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的贫困户没有带起来,个人富与集体穷,即使富起来的一些人,在应对市场风险、自然环境风险方面,也毫无防御之力,能不能找到一条让农民共富、乡村和谐的道路?为此,赵亚夫来到了戴庄。
戴庄村党总支书记李家斌至今还记得与赵亚夫十年前初次相会的情景。
当时的戴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才3000多元,村集体“负债经营”多年,村干部一年到头拿不到钱,群众也不买账,村级组织处于半瘫痪状态。李家斌这个当家人的日子很不好过。
听了赵亚夫搞有机农业、成立合作社、收益均分、风险共担、农田连着市场的思路,只一盏茶功夫,李家斌就决定跟着赵主任干下去。
说服农民、发动农民,先是一两个,后是一大批,越来越多的农户接受了有机种植方式。2005年底,采用有机种植的水蜜桃和水稻总面积已经超过1000亩,农民200户。
2006年7月,在赵亚夫的主导下,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成立。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经社员提名,不仅多数村干部进入合作社,村党总支书记李家斌被选举为合作社理事长,而且市农科院技术人员刘伟忠担任合作社副理事长。这个合作社将科技人员、村委会和农民“绑”在了一起。
技术人员入社,合作社有了技术保障。将村委会与合作社“合二为一”,合作社承担经济功能,村委会负责行政职能。农户仍然是合作社中坚力量,他们有选举和罢免理事长的权利,也有从合作社分红的权益。农民以土地入股,并继续在自家土地上耕作,多劳多得,保证了农民积极性的同时,还使农民成了利益的最大受益者。
这一成分复杂的合作组织,实际操作中优越性凸显。入社土地每年以1000亩数字增加,到2009年,戴庄3000多亩水田,除少量不符合有机种植条件的地块,全部栽种了有机越光水稻,另外还有1000亩的旱地和岗坡地栽种了有机果树。2008年,戴庄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与苏南农村同步达到小康标准,比预计时间早了三年。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万元,是2006年的2.7倍。现在,田间地头开小车的人多了,在城里买房的人多了,在外打工的青壮劳力回来了。
戴庄“成名”了。谈起戴庄的成功,赵亚夫感慨颇深:戴庄的探索主要有两条,一个是建立了“三位一体、统分结合、整村推进”的农业合作经营体系;另一个是形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
“合作体系”创新了现有农业经营体制,实现了现代规模农业与小农经济的完美嫁接,不改变原有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现状和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现状,通过“生产在户、服务在社”的方法,在小农经济的“模板”下实现了现代农业规模化目标,完成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实现了个富与共富、农户与集体的“两个和谐”。
——在戴庄,通过多承包土地,能够成为年收入20万、50万的富裕之家,而合作社二次分配的制度则有效保证了低收入群体共享发展成果的权益。
——2010年,合作社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扣除二次分配,合作社每年都会储蓄一定数量的公积金,不仅还清了村集体近300万元的债务,近两年每年都能积蓄150万元左右的公积金,大大增强了村集体实力。这部分公积金用于建设村里的农田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改善全体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12-10/14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