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赵亚夫:用现代农业照亮富农梦


 

  戴庄,镇江、南京、常州三市交界处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曾几何时,这里只有闭塞,只有贫穷。

  但最近十年来,它的名气却扶摇直上,一批又一批领导、专家关注这里、走进这里。尤其今年,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李学勇分别到村调研,给予肯定与鼓励。罗志军调研结束后立即指派省委农工办和农委组成联合调研组开展驻村调研,总结推广戴庄的样本意义。

  戴庄如此受关注,就因为赵亚夫来到这里,引领戴庄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30多年来,赵亚夫一直在探索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使农民温饱有了保障,但依靠土地、依靠农业,到底能不能让农民走向富裕,走向小康,走向现代化?为了追寻答案,他孜孜以求,锐意探索。从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起步,一步步向市场营销、品牌培育、合作组织建设等领域纵深拓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激发农村农业农民活力,改革不息,创新不止。

  破冰高效农业:他以点带点推广草莓,“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让一部分农民圆了致富梦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浪潮涌动神州大地、各行各业激起阵阵波涛之时,广大农民还沉浸在刚刚温饱的喜悦之中。

  此时,见证了日本现代高效农业神奇魔力的赵亚夫,在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激励下,举起粮食与经济作物齐头并进的旗帜,调整了镇江农科所研究方向,把草莓、葡萄等经济作物与传统稻麦放在同等重要的研究地位。赵亚夫的弟子糜林说:“这在当时还是承担一定风险,很多人不理解、不支持。有人甚至断言,这样走下去会误入歧途。”

  “农民的需要,就是农业科技人员的研究方向。”赵亚夫决心已下。1983年,他与农科所同事带着从日本引进的草莓苗和致富农民的热切希望,来到茅山老区句容白兔镇解塘村,开始了他推广现代农业的第一次探索。

  虽然,赵亚夫提出了“水田种水稻,保证粮食面积;旱田栽草莓,实现农民增收”的“两兼顾”思路,但对于一辈子种植水稻、小麦的农民来说,种草莓就是“不务正业”,农民们说什么也不愿让他做试验。

  心急如焚的赵亚夫带着农技人员走村串户,说服动员。有农民说:草莓种不出,你要赔损失。赵亚夫当场答应。草莓苗这才下了地。

  露天草莓一次试种成功!第一年亩产超过500公斤,效益600多元,是当时常规农作物效益的两倍多,王柏生、纪荣喜等农民第一次尝到了高效农业的甜头。“见贤思齐”的周边农民纷纷效仿,到了1987年,白兔露天草莓超过7000亩,一批“草莓楼”拔地而起,成为当时的一道风景。

  很多人把这种培养示范户以农户带农户的方法,形象地比喻为“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大为称赞,并引起省市领导关注。当时,赵亚夫已经成为媒体“追逐”对象,他鼓励农技人员下乡与农民面对面、点对点的技术推广方式,也被农技推广部门坚持至今。

  破题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示范园、培育孵化器,以点带面让一个个高效农业“盆景”变成一片片“景区”,圆了一大批农民的“小康梦”

  历史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从中央到地方,都把推进农业的现代化作为富裕农民、改变农村的重要抓手。

  赵亚夫在思考:引导资金下乡,“以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确实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好办法。但这也让农民成为被动参与者,利益不能最大化。能不能让农民担当现代农业主力军?有没有一种办法在有效扩大规模的同时让更多人富起来?多次探讨后,赵亚夫和农科所的同事们决定到农村一线搞科技示范园,让农民更加快速地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实现规模种植。

  1996年,4个示范园在句容后白、白兔等乡镇落地,总面积2300亩。赵亚夫为它们取了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万山红遍。

  示范园像个“百果园”的孵化器,草莓、葡萄、无花果、梨子、水蜜桃等,而且每种鲜果下面又有好多个品种。示范园向周围农民招工,干农活、给工钱,还免费传授技术,随时欢迎另立门户。

  “把失败留给园区,将成功带给农民”。这是赵亚夫的办园宗旨。用他的话说,就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草莓 土地 水稻 水蜜桃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