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海南琼中养蚕农民收入5年增20倍


  种桑养蚕是生态产业,符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桑树根系发达,固沙防风,净化空气,一亩桑树每年吸收二氧化碳13吨,吸收二氧化硫30公斤。桑树全身是宝,桑叶可做菜吃,桑枝可养羊,可加工桑茶、桑药、桑果汁等。蚕茧全身是宝,蚕蛹是生物制药和保健品的重要原料。蚕丝不仅可做衣服,还可提取丝蛋白,做丝蛋白粉,用于化妆品、保健品和食品。缫丝厂基本实现零排放。丝绸后期加工中的印染环节存在污染,但广东丝纺集团承诺不在海南加工丝绸印染。

  海南中丝发展公司负责琼中业务,副总经理王智是琼中种桑养蚕的开拓者。他说:“实践证明,种桑养蚕的”琼中模式“具有旺盛生命力,可向中部山区其他5市县推广,更可向海南农垦发展。”

  “东桑西移”国家工程,是指我国逐步把蚕茧主产区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战略性转移,始于2006年。这给海南带来了历史性机遇。正因为有了“东桑西移”,才有了2006年种桑养蚕在琼中的试点,才有了中国热带蚕丝业在海南的发端。

  有关专家认为,海南要在“东桑西移”国家工程中担当重任,把海南建成南中国丝绸产业带的最重要产区,建成中国唯一的热带蚕丝业示范区。

  海南省丝绸集团副总经理钟昌江说:“广东丝纺集团、中国同源公司和海南省丝绸集团,决定投入巨资开发海南桑蚕业。到2020年,预计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实现海南全省茧丝绸产业总收入达160亿元。带动60多万农业人口脱贫致富,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万多个,每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

  瓶颈 种桑养蚕起步晚管理机构相关政策缺位

  海南种桑养蚕发展相对较晚,目前,相关厅局和各市县都没有成立产业管理机构和出台相关政策。如果盲目将种桑养蚕推广到中部山区6市县、以及境内的农场,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容易失控,很容易出现蚕农相互压级压价销售蚕茧的市场混乱状况。

  蔡高声说:“需要借鉴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经验,成立海南茧丝绸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省统一的种桑养蚕发展规划、热带蚕丝业的产业链布局、资金扶持政策,以及丝绸文化产业、丝绸生态旅游产业等规划,并负责主导、协调、落实相关事宜,避免相互压级压价销售蚕茧。建立全省茧丝绸行业联席会议制度,把中部山区6市县种桑养蚕项目及时纳入“东桑西移”国家工程。

  中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水平不高,种桑养蚕的主力军大多是留守老人,不懂种桑养蚕的技术。2010年春天干旱、夏秋雨水多,当年7月开始,全县连续7造桑蚕全部死亡。琼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到现场调研会诊,及时治理病虫害,3个多月后,种桑养蚕才恢复正常。

  郑桂泉说:“为了防止以后出现类似问题,应成立省政府茧丝绸专家顾问小组,聘请全国、全世界的桑蚕产业经济、茧丝绸发展、丝绸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旅游等方面的知名专家,为海南种桑养蚕及茧丝绸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海南热带蚕丝业跨越发展,是艰巨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完善海南种桑养蚕公共服务体系。钟昌江说,省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资金优惠政策,建立资金扶持体系,解决种桑养蚕和后续开发资金难题。建议省政府严格执行蚕种生产、经营的许可证管理制度。建议尽快组建海南省级蚕业产品检测中心,建立全省桑蚕生产技术服务体系,设立省、县、乡(镇)三级桑蚕技术服务站。

  海南中部山区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目前许多连片的桑田水利设施建设没到位。记者看到,一些在小河边、小溪旁低产水田改建的桑田,受到水淹,影响了桑树的产量。“桑树耐旱,但怕涝,水淹久了会死。”刘志锋说:“希望省、市县财政拨出专项资金,大力改善桑田水利设施,确保桑田高产稳产。”(记者刘袭)

农民用自己种的桑叶喂蚕

农民用自己种的桑叶喂蚕。

  海南中部山区产业种桑养蚕比较效益明显

  种桑养蚕平均每亩利润为4896元,种桑树4个月就可采割养蚕,收获期20年以上。

  坡地种橡胶每亩利润为792元,种橡胶8年后才有收获,收获期为15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蚕茧 蚕丝 热带 槟榔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