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四川平昌县休闲农业年助农人均增收超400元


  近年来,平昌县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自然风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已建成12个休闲农业示范园区,113个示范点,打造了3条精品旅游环线,该县2012年成功创建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2013年全力争创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目前,全县已发展农产品和旅游加工企业20余家,农家乐138家,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88万人次,实现收入5亿元,带动就业5万人,全县农民人均从中获得收入超过400元以上。其主要做法是提升“五力”:

  一、重规划提升引领力。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突出规划的统揽作用和引领作用。聘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国内知名旅游策划机构,完成了《平昌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平昌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等总规划或专项规划。

  二、建景区提升承载力。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驷马水乡等重点景区,配套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建成景区车行道35公里、高品质游步道15公里,景观小品100多个,红色文化长廊800米,旅游商品购物点18处,生态停车场15个,公共厕所12个,日接待能力达到8000人次以上。围绕乡村旅游环线建设5万亩双低油菜基地、5万亩优质蔬菜和10万亩优质茶叶基地。

  三、用文化提升生命力。坚持旅游为体、文化为魂,用文化提升旅游生命力。在景区建设中重点挖掘培育4种文化:一是水乡文化。以亲水休闲、沿河水景、水上游乐为特色,江口水乡国家水利风景区品牌形象得到大幅提升。二是红色文化。在佛头山文化产业园,依托“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刘伯坚烈士纪念园,建成20公顷的红色文化区,同时建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园—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收录展示12大苏区16个省79个县近千幅红军石刻标语。三是巴人文化。以巴灵台景区为核心,高品位打造米仓古道巴灵寨遗址、元山镇巴人风情街和灵山乡巴灵大院,深度包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翻山铰子舞、金钱棍等巴人传统民间艺术作品。在佛头山景区规划建设面积2平方公里的巴人文化区。四是孝道文化。以北宋驷马孝女赵琼瑶为父申冤四下河南的感人故事为基础,在驷马水乡打造全国最大的孝道文化园,在3公里长的孝道上用牌坊把新老24孝集中展示出来,配套建设巴山慈父广场、巴山孝道林、中华孝字园、巴山孝女湖、农家孝德山庄等。

  四、抓营销提升吸附力。一是请进来。有针对性地邀请省内外知名旅行商和主流媒体考察采访,多角度感受和了解平昌旅游资源。二是走出去。积极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类旅游交易会、洽谈会、展览会,通过播放旅游宣传片、印发宣传册(页),巧搭“便车”宣传推介平昌旅游。三是造气势。坚持每年举办一届乡村旅游文化节,每月开展一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和节庆赛事活动。四是抓宣传。在成(都)南(充)高速、广(元)巴(中)高速设立大型旅游广告牌,在巴达高速公路平昌段各互通口设置旅游导视标牌,在省、市主流媒体链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网页,在县电视台播报景区(点)天气预报,开办《导游平昌》、《人文平昌》专题栏目。

  五、创品牌提升影响力。县委、县政府将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四川省旅游标准化建设示范县、佛头山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创建工作纳入攻坚计划,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攻坚突破。同时,整合农业、规划、交通、住建等部门和项目力量,在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实行“财政专项预算、项目投入与市场主体投入相结合”,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扶持和倾斜,确保品牌创建工作取得成功。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休闲 双低油菜 农民增收 农业资源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