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致富经:没钱却做成大生意


  同行 王伟:棉籽价格最高1.5元一直划到0.72元,我们当时还想着价格还下来。我在厂没有收购。

  到了第二年2009年的1月,果然如黄勤生所料,棉籽变得非常紧俏,价格一路飙升到1.4元钱。而此时黄勤生已经花4500万存了3万多吨棉籽。可是谁都不相信,棉籽这么紧俏他怎么会有这么多,他根本没有那么大的场地,再说他哪来那么多钱呢?

  同行 王伟:黄总说他存了3万吨,首先我不相信,其他人他说出来以后也不相信。

  黄勤生:我跟他说的时候,他不相信,到了四月份的时候,我们当地收不到棉籽,我说往回拉,让他看看。

  黄勤生像变戏法一样,真的从外地调运过来1.5万吨棉籽。那么,这么多价值几千万的棉籽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山东东瀛的一家非常有实力的纺织企业,老板叫邢希文。这就是黄勤生存棉籽的地方。原来,黄勤生不但用了他们的场地,而且还用了他们的钱给自己收购棉籽。

  邢希文:我们不想冒风险,我们有资金但想赚稳当的钱。

致富经:没钱却做成大生意(图:5)

  邢希文给记者看了当时他们签订的合同,当时资金雄厚的邢希文为了稳当的赚钱,收了黄勤生140万的租金和管理费,然后出资2000多万给黄勤生收棉籽。

  邢希文:投资额的千分之6.3每月,支付我这一块的利润,装卸费、人工费也是黄总负责。

  记者:对你来说这笔钱放在银行,不如跟他合作。

  邢希文:肯定要划算得多。

  就这样,黄勤生是干了一件四两拨千斤的事,他一共低价收购了3万多吨棉籽,此后的10个月,每月纯利都超过200万。

  财务:张冬玲:每个月都200多万,我跟黄总说我们这样挣钱还了得。

  然而,当整个企业的员工都沉浸在喜悦中时,黄勤生却感觉心中发毛了。

  黄勤生:我说咱这是赶上了,碰上了,存上籽,结果上涨了咱们赚钱,如果存的价格下跌了,出现赔钱。对那种运行方式产生困惑和不安全感。

  接下来黄勤生隐隐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这是记者在高青县采访时看到的令人心痛的一幕,2009年以后,高青县7家棉籽加工企业相继倒闭,如今只剩下了黄勤生一家,而他能够存活下来也是死里逃生。

  黄勤生花10万元买了个点子,又抓住商机,用客户的钱赚到了两千多万元,奠定了自己的基础。可到了2010年,棉花产业遇到市场危机,价格直直的往上涨,又重重的往下跌,记者调查时发现,在那场行业危机中,黄勤生抓住了一个人们忽略的细节,成功突围,2012年销售额创纪录的达到了7个亿。

  2010年是棉花行业公认的最残酷的一年,从4月份开始棉花原料一路涨价,到了9月,棉花价格从每吨1.7万一直涨到了3.4万,几个月暴涨了1倍,这是史无前例的一幕。棉籽价格也一直在高位运行,究竟要不要存货,黄勤生很犹豫。

  黄勤生:从1.7万涨到3.4万多,翻了一倍,全球都一片涨声。你看这个有没有那种感觉,价格上涨。

  记者 林玉红:直线上涨。

  黄勤生:对,这句话非常好,直线上涨,你看斜率多么大,自从我们有这个产业以来就没有这么大波动过。

  面对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别人都在疯狂抢货,黄勤生蒙了,他到处寻找专家咨询,继续涨还是跌,企业要不要进货,大家意见不一。

  黄勤生:有些看涨的,有些看跌的,就是非常纠结,存也不是,不存也不是,不存怕错过了机会,存已经到了历史的高位,怕存起来价格下跌。

  黄勤生无奈之下大着胆子存了2000吨棉籽,结果到2011年4月,棉花价格又从3.4万掉到1.5万。蒸发了1万多元,而且还在继续下跌。

  张建新:是跳崖式的,你都没有反映,你还来不及反映,就直接跳崖,从1.5万就到1万了,你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到8000元,这一犹豫就到4000元5000元,这人欲哭无泪,整个行业大洗牌,好多人都倾家荡产。

  当地七家企业有的倒闭有的关停,只剩下黄勤生一家企业。而黄勤生一年多时间也没有赚到钱,四百多人的企业,高额的运营成本使他不堪重负。但此时他却信守承诺,按时还了6000万元的银行贷款。

  黄勤生:还了6000万元的贷款,短短在几个月之内,公司现金流短了一个亿,我们公司有400多人职工要吃饭,那时候感觉到自己企业眼开不行了那种感觉,看这黄河浩浩荡荡汇入大海,一个人也好,一个企业也好,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如果不适应时代的潮流你会粉身碎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棉籽油 连续 处理 主导产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