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来到重庆合川区龙市镇中心村十九村民组杨明含办的家庭农场。刚翻过的玉米地里,已施好了底肥猪粪;水稻田里,微耕机正随时“待令”。
“现在就等下雨,好整田撒谷种。”个儿不高、双手满是老茧的杨明含对笔者说。
杨明含的家庭农场目前有90亩地,除了自家的几亩承包地外,其余都是“捡”的其他村民闲置的地。这些年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增多,闲置的土地越来越多,杨明含“捡”的地也越来越多。到去年,他“捡”来种粮的地,已达到110亩左右。去年底,有几户村民“留守”下来了,他把地还回去了一些,现在还种着33户村民的地。在杨明含的家庭农场里,主要劳力是已60多岁的杨明含老两口和儿子儿媳。
“在耕地、播种、收获时,每天得以100元的工资、管3顿饭的报酬,请几名帮工。”他说。
“这样多的地,你家咋忙得过来?”笔者问。
“靠机械化。”他说,家里目前买有5台微耕机、4台插秧机、4台小型抽水机,还有机动喷雾器。
“有了这些农机,比原先用牛犁田、锄头挖土省力多了。”他说。
“我这家庭农场每年可以纯赚20万元以上。”杨明含搓了搓满是老茧的手说,而这20万元钱,多半是从养殖上赚来的。
去年,杨明含的家庭农场,产3.5万公斤稻谷、2.5万公斤玉米、4万公斤左右红苕。除把3万余公斤稻谷卖了8万余元外,其余的粮食用来养猪和养鸡鸭。
杨明含家每年要出栏1000多头肥猪、上千只鸡鸭。每年赚的钱,大部分是从这上面来的。而把玉米和红苕用来养猪和鸡鸭,也是为了更好地种粮。养殖场配套建有沼气池,猪粪和鸡鸭粪全都用在了种粮地上,每年能节约上万元的化肥钱。
“办家庭农场全靠勤劳找点钱。”杨明含的儿子杨世龙正在猪圈里忙活着,他指着新修好的一幢猪圈舍说,春节期间,他家又新修了一次能够养上百头猪的新猪圈,今年还要扩大养殖规模。
笔者手记
发展家庭农场需过“三关”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发展“家庭农场”,并明确:国家和各级政府都将从政策上扶持家庭农场的发展。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家庭农场,将是一种适应适度规模经营的新机制,也是提高种田效益的好方式。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家庭农场的发展,需要破解三道难题。
首先是要解决有地种的问题。一个家庭农场的规模,至少需要四五十亩地。而我市目前农户的承包地,多
的一户也只有10多亩。如果让家庭农场主租地来种粮,按目前每亩300公斤左右的年租金,将会是“除了锅巴没得饭”。合川杨明含的家庭农场能有赚头,关键在于地是“捡”来的,没有花租金。
其次是要解决好产业延伸的问题。如果只是种粮,效益是不会高的。杨明含的家庭农场能够年赚20万元,主要靠的是将粮食进行转化、办养殖场来赚钱。
三是政策扶持。家庭农场更需要种粮补贴、农机补贴等扶持。过不了这“三关”,不仅难以调动起农场主的积极性,就连像杨明含这样办起来了的家庭农场,也可能难以坚持下去。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03-26/13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