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绿色蔬菜水里培 每亩收入翻一倍


  11月22日,零星小雨,商报记者来到巴南区一品街道燕云村,踏着泥泞的小路上山,一排排整齐的塑料大棚映入眼帘,大棚内是新型的水培蔬菜。

  据悉,燕云村正在推行水培种植技术,从今年8月起,已在燕云村、乐遥村等地种植水培蔬菜100余亩。燕云村村主任李林说:“与以前比,每亩地的收益至少翻了一番。下一步,我们将带动全村有条件的群众来学习新技术,运用现代技术实现致富。”

  创新 “水里”也能种出蔬菜

  “这是我家的水培蔬菜,种了一辈子地,没想到水里也能长出蔬菜。”燕云村60岁的村民吴秀华指着刚插的菜苗兴奋地说。

  吴秀华口中的“水培蔬菜”,是指用营养液来种植蔬菜,主要适合根茎蔬菜的种植。

  “今年3月,水培种植示范基地建成,前期试种了尖椒、丝瓜、生菜等十几个品种。”该基地技术人员郭棣贤介绍,不同蔬菜种类,生长周期从25天到30天不等,而采用传统方法种植的蔬菜,生长周期至少要两个月,有时受冷空气等客观因素影响,时间则更久。

  “我们希望为农民找到一条新型致富之路。”水培种植示范基地负责人刘寒生介绍,但最初村民们不相信脱离了土壤可种菜,赚钱更不可思议。

  “村民们世代与土地打交道,要扭转观念不容易。”李林说,最初的3个多月,他与技术员山上山下不知跑了多少回,每次不仅要用通俗的语言耐心讲解技术,还要想办法劝说村民到基地参观。3个多月过去后,基地的蔬菜越长越旺,终于有3户村民主动提出在自家10余亩地试种。

  改变 每亩地年收入可翻一番

  逐步取得村民信任后,基地技术人员便忙活开了。

  “我们为村民提供系统培训,每一个步骤都详细讲解,并手把手示范。”刘寒生称,“营养液浓度多少、苗间距多大等,都用阿拉伯数字告诉村民,并为每户村民配备技术人员跟踪扶持。”

  “基地老师怕我们搞不懂,几乎每天都上山,把菜地检查一遍,告诉我们怎么捉虫、插苗等。”吴秀华说。“每次我家的瓢儿白收了,基地还专门派人上山收购,不用再挑着担子去街上卖了。”吴秀华的老伴杨婆婆抢着说。

  为鼓励种植,示范基地不仅负责传授技术,还承包了蔬菜的收购与销售。“只要符合标准,基地均统一收购,消除了村民们担忧产品滞销的顾虑。”刘寒生称。据悉,从今年7月起,基地就与市区部分商超签订长期协议,每日提供定量的蔬菜。

  “水培种植的劳动强度小,老人、妇女都可下地,避免了剩余劳动力的浪费。”李林说,目前,青壮年都出门打工了,在家的村民中8成以上是老人或妇女儿童。

  吴秀华算了笔账,每亩地前期设备花费约4万元,可使用约7年,种植时,每亩地种子与营养液的投入在6000元左右,这些成本均由蔬菜基地承担。每个月只需承担水电费用,每亩五六十元。“以前种瓢儿白,每亩最多收1000多斤,现在一亩能收近3000斤。基地收购价是每亩2500元,每亩地一年纯收入起码有1.5万元。”吴秀华说。

  “以前一亩地年收入最好也就八九千元,现在越干越有信心了。”杨婆婆高兴地说。

  展望 政府将给贷款扩大规模

  十八大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相融合更受关注。

  “水培种植不仅绿色、环保,而且节约了土地资源,还能提高农民收入,区政府正在大力扶持。”昨日,巴南区一品街道党工委书记金贵江告诉记者,虽然项目才起步,但前景很好,政府也将逐步提供贷款支持,实现大规模种植。

  李林透露,当地经济发展一直受交通的制约,目前,村里已开始修建乡村路――一河公路。“这条路全长9公里,已修好近一半了。路通后,可为村民种植带来更大便利。”李林说,到明年底,全村计划种植面积将达近4000亩。

  “通过营养液循环种植蔬菜,产品在人工可控的环境下生长,避免了化学、重金属等污染。”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长田时炳称,水培技术在欧美等国家已很成熟,值得推广。而“农超对接”是一个很好的销售模式,以后还可考虑用该技术打造家庭园艺、观光旅游等,实现更大收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蔬菜 水培 丝瓜 生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