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辽宁盘锦举办河蟹节提升品牌影响力促进农民增收


  河蟹是盘锦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鲜美的河蟹让天下食客大饱口福的同时,也让盘锦农民赚得盆满钵满。

  盘锦适应市场对河蟹优质化、安全性的迫切需求,强力推进河蟹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全程化管理,突出生态健康理念,全力提升盘锦河蟹产业的发展档次。

  盘锦在养好生态型、大规格河蟹的同时,积极推进市场和品牌发展战略,全力打造著名商标和驰名品牌形象,加强盘锦河蟹品牌管理和保护工作,形成了一批在全省及至全国有影响的高效特色河蟹品牌。同时,通过举办河蟹节等途径,努力拓展盘锦河蟹产业影响力,不断提升河蟹产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盘锦河蟹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今年,盘锦河蟹养殖面积152万亩,产量5.4万吨,产值30亿元。仅河蟹一项,全市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1.5%。

  盘锦通过举办河蟹节等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促进农民增收。

  生态养殖 品质为先

  盘锦在发展河蟹养殖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当地水资源优势,由“大养蟹”到“养大蟹”再到建立并发展生态型养殖模式,实现了河蟹品质的提升,适应了市场需要。

  为了从源头上养好蟹,盘锦优化蟹苗及蟹种工程,完善苗种培育体系。以光合水产的国家级河蟹良种场、盘山县河蟹研究所为牵头单位,在种蟹的选择提纯复壮、恢复、保护和创造优质蟹苗等方面,严格把关,健康推进。在蟹苗及蟹种的提供上严格管理,实施跟踪监督,确保为蟹农提供优质蟹苗和蟹种。为了更好地解决养大蟹的苗种来源。盘锦渔业部门采取了增殖放流等措施。渔业部门将蟹苗和扣蟹放回到大自然中去,能够得到尽可能多的个大、体壮、抗病能力强的河蟹。从2008年开始,盘锦市先后在双台子河、大洼总干、三岔河、绕阳河等水系进行河蟹增殖放流,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生态效益。目前,盘锦成为全国最大种苗基地。河蟹生态育苗场33家,育苗面积1.5万亩,年产生态蟹苗5万余公斤,年产蟹种(扣蟹)1.3万吨。

  在选好蟹苗的基础上,盘锦建立高标准生态养殖示范区。近年来,盘锦始终坚持把质量安全建设作为事关河蟹产业兴衰的大事来抓。他们采取生态防治、生物防治和药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将养殖病害发生降到最低;盘锦制订并完善河蟹健康养殖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进一步落实苗种生产许可制度、养殖生产日志制度、用药登记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完善产品标签制度、可追溯制度等相关的管理制度,对河蟹养殖全过程进行质量安全监管。在全市重点水产乡镇设立养殖病害测报点,加强病害监测和生产投入品监控,重点加强产地环境、苗种、水质、饲料、肥料、渔药、产品质量、营销等环节的质量检测,实现规范化管理,保证了盘锦河蟹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盘锦在生态养殖方面,最重要的是推广了 “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稻蟹立体生态种养新技术“盘山模式”

  “盘山模式”在稻田养蟹的基础上形成的,解决了水库、沟渠、坑塘可利用水面不足的问题,扩大了河蟹养殖面积,形成了“大养蟹”的局面。但随着河蟹产业的发展,稻田养蟹又逐渐出现了一系列瓶颈问题,如水稻种植的施肥、施药与河蟹养殖的矛盾问题,稻田养大蟹关键技术问题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盘锦科技人员进行了反复对比试验与示范,最终成功地打造出了“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的稻蟹种养新技术,被农业部称做“盘山模式”。

  “盘山模式”就是水稻采用大垄双行、边行加密、测土施肥、生物防虫害等技术方法,实现了水稻种植“一行不少、一穴不缺”;河蟹养殖采用早暂养、早投饵、早入养殖田。河蟹既清除稻田杂草,预防水稻虫害,粪便又能提高土壤肥力。通过加大田间工程、稀放精养、测水调控、生态防病等技术措施,不仅提高了河蟹养殖规格,还保证了河蟹质量安全。

  “盘山模式”生态技术不仅在盘锦得以迅速推广,而且这一模式得到农业部领导和水产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作为首推稻田渔业模式在全国推广。河南兰考、吉林梅河口、黑龙江五常等地农业技术人员纷纷前来学习。 “盘山模式”在这些地区得到示范与推广,2011年,实现辐射推广面积70万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饲料 经济效益 育苗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