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农机“耕”出致富路――记洪泽县德富机插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德


 

  他是洪泽县岔河镇一位普通的农民,凭着一股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大胆执着的闯试,走出了一条依靠农机服务发家致富的道路。

  他致富不忘乡亲,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但帮助广大农户从手工插秧的劳累中解除出来,更是带动了一批社员共同致富。

  他就是全市优秀农机服务组织――洪泽县德富机插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德富。

  偶遇,梦想从这里起航

  初识陈德富,给人第一印象是朴实寡言、毫不起眼,一个典型的渔乡农民。从与陈德富闲谈慢聊中得知,他打过零工,扛过麻包,跑过拖拉机,可是没有一件事情能够让他摆脱一年到头入不敷出的窘境、能够实现让全家人过上富实祥和生活的美好愿望,直到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遇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天,他和乡亲们一起去镇上赶集,偶然看到镇广场有一台机器正在演示插秧,许多农民围在四周惊奇又新鲜地看着。陈德富看在眼里,心里顿时活泛起来:岔河镇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淮上珠”牌有机稻米享誉四方,可是每年的插秧却成为农民最为劳累的事情,有了插秧机不就正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于是,陈德富放下手中的事情,跑到县城向有关部门咨询打听农机事宜,实地走访朱坝等开展机插秧推广示范较早的村。通过一番了解,坚定了他开展机插秧服务致富的信心。

  心动立即行动。陈德富用几年来辛勤攒下的3万元一次性购买了2台插秧机。机器买回来了,可是问题一个一个接踵而至。没有技术,没有市场,没有资金,这些都成为摆在他面前的现实难题。老陈没有被吓倒,“既然干了就没有回头路”。没有技术,他买来相关书籍埋头钻研,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班,邀请县、乡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没有市场,他动员镇村干部做示范,说服亲朋好友带头插,并与每一个农户签订保障协议,达不到亩产的按照市场价全额补偿。没有资金,他向亲朋好友借,请村干部作担保赊欠一批物资。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陈德富就实现机插秧500亩,作业收入3.2万元。仅用一年时间就收回投资还能略有盈余,这让老陈意识到这条路选对了。

  致富,梦想从这里实现

  成功的喜悦让陈德富倍加振奋,更加坚定了他继续走下去的信心。2008年8月,怀揣致富梦想的老陈将几年来的积蓄全部投入,购置了14台插秧机,组建了德富机插秧专业合作社。

  当时家人很不理解,认为“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太大,万一搞砸了怎么办?陈德富依旧“固执己见”,凭着一股牛劲,说服了家人,稳定了“后方”。

  从“德富”创办的第一天起,陈德富就一门心思扑在合作社发展上,每一项计划的实施,都得到了股东会员的广泛支持,也给陈德富和他的会员们带来丰厚的收益。

  成立四年来,德富合作社先后承担了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了“五统一”(统一机械收割、统一切碎还田、统一集中育秧、统一机械插秧、统一田间管理)作业模式、创成省级“四星”级农机合作社和创建了规模化育秧基地,一年向前一大步,每年都有“新动作”,逐渐成为全县水稻机插秧服务产业的龙头。

  2011年,德富合作社发展到拥有社员32人,大小各类机具163台套,固定资金总额600万元,承租流转农民土地3500多亩,完成机插秧面积1.85万亩、机耕1.5万亩、机植保1.3万亩,服务农户4400余户,实现经营服务收入370万元,创收100多万元,忙时的雇工就达100多人,会员户均从合作社领取收益3万元。“德富”农机服务品牌家喻户晓,成为打造“淮上珠大米”的第一车间。

  用岔河镇一位镇领导的话说:“在岔河镇不认识书记镇长的大有人在,不知道陈德富及其合作社的少之又少,岔河镇如果有‘德富’这样规模的合作社2-3个,全镇的农业生产就解决了。”

  追求,梦想从这里放飞

  一路风雨征程,一路高歌猛进。现在,德富合作社已经成为全市乃至省内颇有名气的农机合作社。

  问及合作社今后的发展方向,陈德富依旧踌躇满志。“创建省级‘五星’级示范合作社;投资30万元,扩建机库、维修间、配件间和油料库及办公场所;与淮安柴米河基质有限公司合作,在岔河镇岔河村投资2000万元,建设一个占地216亩的工厂化育秧示范基地;投资240万元,新购26台高速插秧机、60台步进插秧机,扩大经营服务规模;组织到周边县区和安徽、东北等地,进行机插秧跨区作业,不断提高合作社经济效益和发展后劲等”已经列入2012年德富合作社发展计划,并正在逐步实施中。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土地 田间管理 拖拉机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