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造血式扶贫让农民走上致富路


  驻村干部变身精明“投资客”

  据黄埔区“双到”办介绍,该区所帮扶的20个村均派驻村干部,驻村干部住在村里,可以更详细地了解村和贫困户的真实情况,将帮扶资金用到最实处,挖掘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让有限资金实现最大回报率。黄埔的驻村干部是“精明的投资客”,“他们不仅用好每一分钱,而且每个项目都考虑到长远性和可持续性”。

  丰顺县黄金镇素有“竹乡”之称,该镇竹工艺历史悠久,农民历来有自己动手编织竹具用品的传统,产品销往汕头、潮州等地以及日本、东南亚、西欧等国。但近年由于人民币升值、劳动力价格上涨、劳动力转移等原因,大部分竹子加工厂已停产,只有少数厂靠编竹筐维系生产,当地农户靠手工编织竹筐获得微薄收入。黄金镇的光明村驻村干部傅青山进驻后,发现这一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决定因地制宜,以竹子加工产业为切入点和抓手,充分利用好竹子资源。在广州市驻梅州工作队的支持下,引进了竹子加工企业――广州市华联世纪工贸有限公司到丰顺县城附近的石桥村办厂,10月底已经试产。

  记者在加工厂房看到,经过多道程序后的细竹子堆放在空旷的厂房空地。来自本村的10多名中年妇女在这里有序地进行着清洗、分类、裁剪、捆绑等工序。近50岁的贫困户杨月荣和陈友花对这份新工作非常满意,“一学就会,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要求,工钱也不差,每个月1500元,干完活还能回家给老公孩子煮饭”。

  项目不仅拉动了当地村民的劳动就业率,同时也保障了村集体收入。石桥村的驻村干部罗仲翔介绍,除石桥村外,首批与企业合作的还有光明村、清溪村、梅溪村,首期投入资金为100万元,其中黄埔区出资40万元。项目一期的设计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按竹子加工项目合作协议书规定,除投资入股分红,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获得不少于投资额10%的收益外,该企业还将根椐竹产品的出口装柜量,每柜提留一定收益用于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这样可以保证每条村每年都有固定几万元的收入”。

  黄埔区驻村干部的脑子和眼睛都在时时刻刻地捕捉着适合本村发展的经济项目,希望给村民带来更长远的发展。

  仙丰村的驻村干部曾桂平有一个做事原则:“现场不跑,项目不定”。曾桂平住在村里,跟其他干部一样,有事没事就去贫困户家串门,在与村民的交谈和实地考察中,曾桂平想出了饮水改造工程、给贫困老人购买养老保险、发放青橄榄化肥补贴等保障贫困村和贫困户生活持续改善的项目。

  谋求可持续发展扶贫之路

  黄埔区“双到办”介绍,2010年,按照广东省、广州市关于扶贫开发工作部署,黄埔区的帮扶任务涉及梅州市丰顺县4个山区镇、20条村的2889个贫困户、11694名贫困人口,是广州市对口帮扶村数量最多的一个区。由于任务重、责任大,黄埔区实行“多对一”的结对帮扶形式,建立起20个牵头单位“包村扶贫”责任制,并在全市率先专设驻县工作组,形成了以驻村干部为“点”、20个牵头单位为“线”、黄埔区“双到”办为面的扶贫开发网络。

  记者在走访贫困村时发现,20条贫困村除了发展产业实现长期脱贫外,还建设了一大批惠及面广的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如溪北村的饮水工程,梅溪村的整村改造,石桥的温泉广场,上南、后安、九河、仙丰的文化休闲广场,吉坪村的村道硬底化项目等,让村民亲眼看到,也亲身体会到了自己家乡的变化。

  扶贫开发“双到”三年计划进入第二年,有人开始担心,在扶贫工作组离开之后,村民们会不会返贫?这是扶贫工作中最担心出现的局面。“双到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注重扶贫项目的长效性一直是黄埔扶贫“双到”工作的着力点。黄埔区按照“一户一法”的扶贫措施,实行“靶向疗法”,以“造血”为主、“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方法,积极主动帮助贫困户寻找适合各自的增收致富途径,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农业产业扶贫为主导,多措施、全方位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奔康的扶贫格局,打造出“名优特”农产品、佛手、青榄、茶种植和加工、竹制品加工、传统养殖、手工制造等七大帮扶产业,努力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扶贫之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茶叶 可持续发展 茶园 开垦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