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造血式扶贫让农民走上致富路

零零社区网友  2011-11-09  互联网

 

  扶贫是一项世界性难题。虽然中国经历30多年的辉煌崛起,但消除贫困仍然是一大挑战。

  自2009年6月广东正式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新模式以来,一场“富广东”帮扶“穷广东”的行动正强势铺开。《关于新时期我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实施意见》提出,用3年时间,通过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综合扶贫措施,确保被帮扶的贫困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被帮扶的贫困人口有85%以上达到农村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被扶持的贫困村基本改变落后面貌。

  如今,广东三年“扶贫大业”已进入“攻坚之年”。“富广东”做了什么?“穷广东”有何变化?

  以广州市黄埔区对口帮扶梅州市丰顺县20条贫困村为例,截至9月,黄埔区帮扶20个贫困村共引进社会各界和各级财政资金7698万元(平均每村384万元),其中该区财政和各单位自筹资金2400万元(平均每村120万元),实现了89%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均有集体收入,今年每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提高;村容村貌、村风民风得到很大的改观,基本改变了贫困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潜移默化改变农民传统观念

  扶贫先扶志。在黄埔区“双到”办负责人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很多贫困户因为长期的贫困已经产生了认命的心态,但现在扶贫工作的开展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后安村的养殖专业户徐双八几年前开始养起了黑乌鸡。医学研究显示:乌鸡蛋的有机钙含量是普通鸡蛋的6倍,具有多方面的食疗保健作用。因此,乌鸡蛋很受市场欢迎。尽管如此,徐双八因资金不足,养殖规模一直维持在100只鸡左右。

  今年上半年,后安村驻村干部林卫忠经过深入考察后,立即为专业户徐双八出谋划策,为其担保小额贷款,将养殖规模扩大到300多只,以20亩自有果林场为基础,建立起了养殖示范基地。同时成立丰顺县埔丰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帮扶单位黄埔区政法帮扶组通过提供资金,由徐双八的养殖场负责将鸡苗养到成鸡,再配发给贫困户饲养和收益。目前已养殖1200只,120户贫困户各收到鸡苗10只,以一只鸡产蛋23只/月、1元/只计算,每户村民均有230元/月的固定收入,领到鸡苗的村民们都尝到了甜头。

  林卫忠介绍,如今后安村已成为梅州市第二个绿壳蛋鸡养殖示范基地。今年年底,养殖黑乌鸡的规模存栏量将达2000只,预计日产蛋量1000只。此外,帮扶单位也在协助解决鸡蛋销路问题,目前已与黄埔区百事佳、梅州市自家人超市达成合作协议,由超市代卖实现“农超对接”,下一步拟引入北京绿博汇农产品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产品包装、认证及进入该公司专卖店。

  在黄埔区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后安村的绿壳蛋鸡养殖示范基地是一个集体走上致富之路的成功例子,但并非唯一。

  结合每个村的不同条件和每个农户的自身意愿和基础,黄埔区在帮扶的20条村中推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实现村村有特色,如石九、上南、金岗村种植佛手,溪北、庵坑仙丰、小东村种植改良青榄,梅溪村养兔,石桥村养猪,下南村养鸽子,光明、清溪、九河村开展竹子加工产业,虎局村发展电声设备手工业。有针对性、务实的措施带动了一批贫困户脱贫。

  汤坑镇吉坪村有40多年的种茶历史。据黄埔区扶贫开发驻丰顺县工作组组长邓国锋介绍,村里近400户人中有80来户种茶。几十年来,茶农们延续着一直保留下来的种茶程序。惟有从城里打工回来、种茶户中年龄最轻的徐名力跟其他茶农不一样。他种茶不喷农药,而是用双手抓虫子;不下除草剂和化肥,施的是“有机肥”。一开始,村里人都笑他,说这样不打药,浪费功夫,收成又少。今年首次出茶叶后,徐名力的茶叶价格是其他茶农的4倍,其他茶农开始心动了。但几十年的老经验也不能说变就变。为此邓国锋专门租用了两辆中巴,组织50多名贫困户到丰顺县谭江镇茶叶示范基地学习科学种植经验,茶农们的观念逐渐在更新:为了种植出高品质的绿茶,茶农们将平地茶园迁移到高山上,高山茶不容易受雨水浸泡,香味才可以得到保证。如今,吉坪村正在成立种茶合作社,开垦梯田茶园,引进优良品种,推广科学种植办法。除吉坪村外,黄埔区帮扶的八乡山镇贵人、方吉、大竹、蝉联4条贫困村均利用天然优势,开垦种茶和改良原有的茶品种,实现增收致富。

  驻村干部变身精明“投资客”

  据黄埔区“双到”办介绍,该区所帮扶的20个村均派驻村干部,驻村干部住在村里,可以更详细地了解村和贫困户的真实情况,将帮扶资金用到最实处,挖掘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让有限资金实现最大回报率。黄埔的驻村干部是“精明的投资客”,“他们不仅用好每一分钱,而且每个项目都考虑到长远性和可持续性”。

  丰顺县黄金镇素有“竹乡”之称,该镇竹工艺历史悠久,农民历来有自己动手编织竹具用品的传统,产品销往汕头、潮州等地以及日本、东南亚、西欧等国。但近年由于人民币升值、劳动力价格上涨、劳动力转移等原因,大部分竹子加工厂已停产,只有少数厂靠编竹筐维系生产,当地农户靠手工编织竹筐获得微薄收入。黄金镇的光明村驻村干部傅青山进驻后,发现这一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决定因地制宜,以竹子加工产业为切入点和抓手,充分利用好竹子资源。在广州市驻梅州工作队的支持下,引进了竹子加工企业――广州市华联世纪工贸有限公司到丰顺县城附近的石桥村办厂,10月底已经试产。

  记者在加工厂房看到,经过多道程序后的细竹子堆放在空旷的厂房空地。来自本村的10多名中年妇女在这里有序地进行着清洗、分类、裁剪、捆绑等工序。近50岁的贫困户杨月荣和陈友花对这份新工作非常满意,“一学就会,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要求,工钱也不差,每个月1500元,干完活还能回家给老公孩子煮饭”。

  项目不仅拉动了当地村民的劳动就业率,同时也保障了村集体收入。石桥村的驻村干部罗仲翔介绍,除石桥村外,首批与企业合作的还有光明村、清溪村、梅溪村,首期投入资金为100万元,其中黄埔区出资40万元。项目一期的设计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按竹子加工项目合作协议书规定,除投资入股分红,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获得不少于投资额10%的收益外,该企业还将根椐竹产品的出口装柜量,每柜提留一定收益用于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这样可以保证每条村每年都有固定几万元的收入”。

  黄埔区驻村干部的脑子和眼睛都在时时刻刻地捕捉着适合本村发展的经济项目,希望给村民带来更长远的发展。

  仙丰村的驻村干部曾桂平有一个做事原则:“现场不跑,项目不定”。曾桂平住在村里,跟其他干部一样,有事没事就去贫困户家串门,在与村民的交谈和实地考察中,曾桂平想出了饮水改造工程、给贫困老人购买养老保险、发放青橄榄化肥补贴等保障贫困村和贫困户生活持续改善的项目。

  谋求可持续发展扶贫之路

  黄埔区“双到办”介绍,2010年,按照广东省、广州市关于扶贫开发工作部署,黄埔区的帮扶任务涉及梅州市丰顺县4个山区镇、20条村的2889个贫困户、11694名贫困人口,是广州市对口帮扶村数量最多的一个区。由于任务重、责任大,黄埔区实行“多对一”的结对帮扶形式,建立起20个牵头单位“包村扶贫”责任制,并在全市率先专设驻县工作组,形成了以驻村干部为“点”、20个牵头单位为“线”、黄埔区“双到”办为面的扶贫开发网络。

  记者在走访贫困村时发现,20条贫困村除了发展产业实现长期脱贫外,还建设了一大批惠及面广的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如溪北村的饮水工程,梅溪村的整村改造,石桥的温泉广场,上南、后安、九河、仙丰的文化休闲广场,吉坪村的村道硬底化项目等,让村民亲眼看到,也亲身体会到了自己家乡的变化。

  扶贫开发“双到”三年计划进入第二年,有人开始担心,在扶贫工作组离开之后,村民们会不会返贫?这是扶贫工作中最担心出现的局面。“双到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注重扶贫项目的长效性一直是黄埔扶贫“双到”工作的着力点。黄埔区按照“一户一法”的扶贫措施,实行“靶向疗法”,以“造血”为主、“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方法,积极主动帮助贫困户寻找适合各自的增收致富途径,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农业产业扶贫为主导,多措施、全方位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奔康的扶贫格局,打造出“名优特”农产品、佛手、青榄、茶种植和加工、竹制品加工、传统养殖、手工制造等七大帮扶产业,努力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扶贫之路。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1-11-09/5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