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四千余家协会吸纳30万会员
我省农业正在加快推进向集约经营、规模生产、可持续发展转变。在这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全省各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挥了独特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提升农产品专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展现代农业一支不可忽略的有生力量。
近两三年来,我省农技协建设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发展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目前,全省共有农技协4635个,会员304768人。其中,93%的农技协都建立在乡、村两级,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80%的农技协从事种植和养殖农业,少数进入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
声音
农技协会四项作用培育现代农业
4月20日至22日在湄潭召开的全省农技协经验交流会上,省科协党组书记任湘生把农技协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概括为四个“有助于”:
有助于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农技协围绕本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品,组织农民进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农产品专业村、专业乡不断涌现。
有助于建立与市场有机接轨的高效农畜产品流通体系。农技协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把零星的农产品汇集起来,疏通了农产品转化为商品的渠道,使农民不仅是生产的主体,还成为市场的主体。
有助于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农技协根据当地生产的实际需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农技协会员依靠科技提高了收入,并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有助于促进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各级农技协以技术为纽带,以致富为动力,通过技术培训、专家下乡、能手辅导等方式,因地制宜培养了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湄潭核桃坝茶叶协会――茶叶专家引路打造生态茶叶“第一村”
湄潭县核桃坝茶叶专业技术协会诞生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
曾经的核桃坝村,人均年收入不足80元,口粮不足100公斤。为了改变贫困面貌,上世纪80年代末期,核桃坝人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在非耕地上新辟良种茶园1200多亩,建成了中国西部首个村级茶树良种场。到90年代初,全村茶叶种植已达3000多亩,人均一亩多。
2003年2月,核桃坝茶叶专业技术协会正式注册登记。协会以“依靠科技,普惠农民,振兴经济”为宗旨,以开展技术培训为手段,以促进茶农增收为目的,经过不懈努力,现有会员1165名,覆盖7个行政村、39个村民组、2744户12126人;茶叶加工大户50户,加工企业2家;茶园总面积13800多亩,湄潭翠芽、绿针、毛针和大宗绿茶远销北京、上海、安徽等地。
协会带领群众走的是科技致富之路。每年都邀请茶叶专家围绕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三大环节,对全体会员及周边群众进行培训,同时经常派员外出参加学习。现在,协会共有科普示范户425户,茶叶专业户282户,科技带头人53名,涌现出一大批在茶叶生产、销售、服务方面的技术能手,辐射和带动本地及周边农民群众以茶致富,受益2850户12580多人。
协会带领群众走的是产业化生产经营之路。先后组建和引进三家公司,同时依托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茶叶加工企业,形成了“支部+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了“茶农增收,公司发展,基地示范、协会壮大”的良性循环。
茶叶种植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还打造了一派满目青山的乡村风景。于是,协会又因势利导,积极发展乡村茶海观光生态旅游――集观茶、采茶、制茶、品茶、售茶、住宿、饮食为一体的四品君茶海公园,以“千壶园”为主格调的黔北民居新村,以及村民自办集吃、住、游为一体的各种“农家乐”,形成独特的茶乡风情,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如今,被誉为“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的核桃坝村,有机茶园达7100亩,户均8亩,人均2亩;拥有茶叶加工企业和大户30户,茶叶年产值达2700万元,人均茶叶收入达到了5600元。协会2007年被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称号。
遵义县辣椒协会――乡镇能人携手小辣椒做成大产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1-05-06/10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