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种下苦果却引来财富


  种子终于发芽了,那些对黄雄芳的冷嘲热讽也在村子里悄悄地蔓延开来。

  黄雄芳:人家都说我神经不正常了,你搞这个野生的余甘果有什么价值?

  黄丹红:人家说黄雄芳,神经病,总是在那个地头弄,搞那个余甘果,没出息,我听着心里难受,觉得怎么他们这么说我老爸?

  尽管不时听到风言风语,但黄雄芳不理那一套,反而更加痴迷了,不但白天去看,晚上也去观察余甘果的生长情况。他坚信只要实现人工种植,那么,1990年《广西日报》上那条信息透露的商机就会成为现实,将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财富。

  1997年,黄雄芳终于培育出个大肉厚、产量高的余甘果新品种,被当地科委命名为“平丹一号”。

  黄雄芳:这个是野生的,你看这个果,这个果是青青的,一点点青青的,可这个果你看,有多少倍?一看这个果,相差很大,对,肯定嘛,产量它在8000至1万斤一亩,是野生的20倍以上。

  七年时间耗费了他全部精力和大部分的积蓄,终于有了回报,这一年,黄雄芳花了十多万元承包了250亩地,大量培育余甘果苗,他相信大家会像以前一样,只要他一句话,就会跟着他一起干,可这一次,他失算了。

  黄雄芳:这片全部都是,望不到边的,全部都是我承包下来的。所以当时我们的费用也用了几十万。但是看见这个苗在这里,头一年都不动。

  以前,黄雄芳干什么,大伙都是一呼百应,可这次却没有人再愿意跟着他干下去,黄雄芳很纳闷,为什么这次培育出产量很高的余甘果,大家却不感兴趣呢?

  村民卢桂全:根本上,在街上卖很少人要的。

  记者:到街上怎么卖的?

  卢桂全:吃一两个它就不要的。

  村民钟旭亮:因为这个产量高,怕这个销售难。

  黄丹红:这个是不是有市场,他们还是心里没有底。

  记者:他为什么会有这个疑问呢?

  黄丹红:因为酸涩,他没办法,这个余甘果最多鲜吃也是能吃十来二十个,那是很厉害了,一般人没吃过余甘果的人吃一个就够呛了,它入口的时候不是很好,但是过后它就回味,入口不好,所以大家说这个卖鲜果卖不出去,那我们种出来谁要?

  我们的记者颜志宏以前没见过余甘果,在采访期间,他特意品尝了一下,看看余甘果的味道酸涩到什么程度。

  记者:这什么玩意儿?

  黄雄芳:现在酸牙酸牙的,但是对人体好,吃了有保健作用,是这样。

  记者:这入口不舒服,太不舒服了这个。

  因为口感不好,当地人一般将余甘果用盐、糖等腌制成酸品,在大街小巷出售。作为饭前开胃、饭后解腻的零食食用,用量也很少。

  南宁市民:拿盐腌了一下,腌了一下以后再放点辣椒粉。卖的时候就是拿个勺子或者有个小茶杯,1元钱一杯。

  余甘果除了用来做酸品吃外,没有别的用途。用量少再加上口感差,因此,余甘果在采摘季节0.5元一斤都没人要。种植户的担心不无道理,如果大家都种了,果子卖给谁呢?但黄雄芳对余甘果的市场前景很乐观,那么,黄雄芳看到的余甘果市场到底在哪里?他当时从报纸上看到的信息藏着什么商机,为什么让黄雄芳对余甘果如此痴迷?

  没有人愿意种植,这250亩的苗木留在地里一年,消耗人工不说,每年还得花费近10万元的承包费。黄雄芳着急了。

  黄雄芳:肯定着急,几百亩那个余甘果苗在这里,成本也去了,费用也用了,但是那个苗没有动到。

  虽然在发动别人种植时,说明了余甘果的市场前景,任凭他说得天花乱坠,可还是没有人心动,情急之下,便把推广的希望寄托在亲朋好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妹夫谢恩居。

  黄雄芳:我给那个种苗,先给种苗给他,你种植,以后种植出那个果了,我包回收了以后再给钱。

  黄雄芳的妹夫谢恩居:我说不种,他说个个都种,你不种,到以后如果人家收入很大你不可惜吗?

  在农村,亲戚之间来往比较密切,沟通起来也相对容易,黄雄芳说得很恳切又开出那么优厚的条件,碍于亲戚的面子,谢恩居明面上不好拒绝,暗地里却动起了心思。

  黄雄芳的妹夫谢恩居:那天我的脑筋,我想来想去,我也种一半芒果,一半余甘果。

  谢恩居拿出一半的土地来种植余甘果,就是打算哪一样不行就砍掉哪一种果树。看到谢恩居开始跟着黄雄芳在地里种植余甘果,一些人在聊天时好心给他提了个醒。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子 果树 沙棘 果酒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