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种下苦果却引来财富


  在广西平南县丹竹镇廊廖村,有一个叫黄雄芳的人,黄雄芳今年70岁,在这个村很有名。上世纪80年代初,当万元户还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时,黄雄芳通过承包水库养鱼,成为县里第一个10万元户。当人们通过养鱼致富时,他却培育出一种叫金丝塘角鱼的新品种,再次成为村里养殖方面的领跑者。因此,在村民眼里,他很神。

  村民谢恩居:他能够懂得过去的事,能够懂得未来的事,这个人很聪明。

  村民卢桂全:跟他发展一个就富裕一个。

  村里人都觉得,黄雄芳既懂得过去,也能预知未来,手里总有好项目,只要跟着他一起干就能赚钱,然而,这个村民眼中的神人,有一天放弃了养殖,在地里种起了一种叫余甘果的野生果树,这被大伙认为是走火入魔,甚至是自毁前程,再没有一个人愿意跟着他干。

  村民谢康成:雄芳你搞这个是什么,不懂得他,要什么,山上又有,又酸又难吃。

  村民谢恩居:你这个黄雄芳,可能你肯定有神经病,你的神经病,可能会大大的厉害了。

  面对周围人的猜疑和冷嘲热讽,黄雄芳却是一头扎在里面,近乎痴迷地待弄着余甘果树,搭进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历经20年,他终于用这个不被人关注的小杂果带来5000万元的年销售额,并且带动了4700多户农户致富。那么,黄雄芳到底发现了什么商机,味道又酸又涩的余甘果又是拿来做什么的?

  当我们到达廊廖村时,黄雄芳领我们走进了他的卧室,现在已经是千万富翁的黄雄芳,卧室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豪华,相反,卧室里显得很杂乱,到处堆放着他订阅的报刊杂志。

  黄雄芳:每一晚我都认认真真的看我的书,我订的书报就是有些拿过那边了,我每一年都订2500多元钱的书报。

  改变黄雄芳命运的正是这些他至今都舍不得扔的书报。1990年的一天,《广西日报》上一条不起眼的信息,让他眼前一亮,他毅然决定改行种果树。

  黄雄芳的突然改行在村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黄雄芳种的并不是什么名贵的树种,而是当地一种野生果树余甘果。

  余甘果又叫牛甘果、油甘子,是我国南方的一种小杂果,长期以来都没有给当地人带来什么经济效益。黄雄芳不但要种植这种长期没人关注的小杂果,还要培育出产量比较高的新品种来。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信息让他作出如此大胆的决定?这里面又隐藏着什么商机?

  1991年春天,黄雄芳把头一年摘下来的野生余甘果种子撒到地里,耐心地等待着种子发芽,一个月过去了,地里却没有一点动静。

  村民卢桂全:这个核,他在山上摘,摘回来了,他播下去育苗,它不出,不出,不发芽。

  黄雄芳:我心里想,为什么山上又有,能自己出那个苗,为什么我自己人工培育它的苗,它都不出来?

  山上的野生余甘果能够自己生长出来,为什么自己精心培育反而一棵苗都不出?黄雄芳不死心,他一次次地上山采集余甘果果核回来播种,把地里的温度、湿度以及播种的月份都详细记录了下来,以期破解余甘果种子不发芽的不解之谜。

  黄雄芳一次又一次地往返在荒山与自己的田地之间,他改行种余甘果的事也慢慢地传开了。周围的人都不理解,山上野生余甘果树那么多,黄雄芳为什么要把它移到地里种植呢?

  村民卢桂全:很多项目他不搞,搞这个项目,我们都不清楚,不理解。

  村民谢恩居:人家都说,我这么老了,几十年,几十岁了,我都没见过人家种这么多的余甘果,你种这个有什么用呀?

  黄雄芳异乎寻常的举动让村民很不解,他们甚至认为这位曾经很神的致富榜样是在自毁前程。

  村民的不理解并没有动摇黄雄芳培育余甘果新品种的决心,这一耗就是五年,但播到地里的余甘果种子好像跟他作对似的,一直没出过苗。难道这种野生果树不适合人工种植?黄雄芳把剩余的余甘果果核拉出去倒掉,准备放弃这个项目,没想到这么一倒,事情却出现了转机。

  黄雄芳:这个余甘果,它们有一个很硬的壳,太阳一晒出来,它就爆,跳起来了,那种子,里面有6颗那个种子,就是这个,6颗种子在里面。

  卢桂全:发芽了,发芽能过用大的枝条嫁接,嫁接,现在就长这么大的。

  原来,余甘果的种子被一层厚厚的硬壳包住,经过太阳爆晒,外壳裂开后,里面的种子才能发芽,黄雄芳这才明白导致自己失败的原因。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子 果树 沙棘 果酒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