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临时工胡小平打造“小菜一碟”王国


如今,在大江南北的超市、商场,只要有卖小菜的地方,就能看到醒目的红黄相间一只碟子一双筷子的“小菜一碟”商标。比起这种美味可口的小菜来, “小菜一碟”的创立者胡小平,从偏僻乡村到繁华都市,从白手起家到资产丰厚,从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扬,其创业的酸甜苦辣似乎更令人回味。

在不安分中长大

23年前,16岁的胡小平初中毕业,回家务农。水稻田里,父亲一手扶犁,一手执鞭,老牛在父亲的吆喝声中老实而吃力地迈着步儿,泥水拍打在父亲和老牛的身上……胡小平的活儿是拿把木锹在田的周边拢田埂。

日复一日。他喜欢那头成年劳作且无怨无悔的牛儿,他更敬重勤劳持家的父亲,可他却不愿沿着祖辈走过的路重新走过,他不甘心将自己的一生埋没在这片烂泥中!

终于有一夜,不安分的胡小平怎么也睡不着,两眼盯着房梁琢磨着,时过半夜,一个搏击人生的计划涌上了心头。于是,他拿了家中仅有的20元钱,又用布袋装了15公斤米,望了眼熟悉的小床,冲着父母的房间跪了下来:“爸爸,您多保重,儿走了……”第二天早上,父亲发现饭桌上儿子用碗压住的纸条:“父亲,我走了,外面的世界很大!”

胡小平来到在小学课本里结识的南京长江大桥时,身上只剩下4.8元,看到了神往以久的南京长江大桥,胡小平还是下决心花了1.7元拍了张照片,当时的他:脚穿一双破凉鞋,裤脚卷起,一高一低,两只袖口也是高高卷起,一手搭在大桥的栏杆上,一手背在后面,完全是一个流浪的懵懂少年。

过了几天,胡小平已身无分文;又过了几天,在南京下关五塘村长江边的垃圾场上,人们发现一群拾破烂的人流中,多了一个16岁的少年……后来,胡小平终于在南京罐头食品厂找到一份临时工。

就这样,胡小平开始了打工生涯,他先后修过自行车,在面馆里帮别人干杂活,在下关南北货商店干过搬运工、当过保管员……

1988年秋季,胡小平辞掉了下关南北货商店仓库保管员的工作,这是一个令一般城里人都羡慕的工作,工作轻松,工资待遇也不错,但胡小平想,自己还是小伙子,又是农村人,毕竟是临时工,这样下去,何时才能攒到钱娶上老婆。不安分的他毅然辞去了保管员差使……

1989年,胡小平在南京大兴码头部队招待所,认识了一位卖榨菜的涪陵人,俩人谈得很投机。胡小平第一次开始接触坛装榨菜。

涪陵人说:“我们这么投缘,榨菜按每斤四角五分,每坛40公斤左右。”

胡小平立即跑到惠民桥市场了解行情,他看到一位老太太在卖榨菜,就问:“榨菜多少钱一斤?”

“七毛。”

胡小平又问:“您这一天大概能卖多少?”

“卖得好能卖两坛,卖不好只能卖一坛。”

胡小平心里飞快地盘算,“他给我四毛五,我卖七毛,每斤赚两毛五,一坛40公斤,能赚20元,如果能卖两坛……太好了!”

说干就干,胡小平第二天早上就用自行车驮了坛榨菜,在农贸市场卖了起来,不一会儿,就卖掉了半坛,由于没有摊位,只能在露水街市场卖,可惜市场上人很快散了。

第三天,胡小平在卖榨菜的时候,一位客人问:“榨菜多少钱一斤?”

“七毛。”胡小平答道。

“那就六毛五吧。”胡小平爽快回道。

“能不能再便宜点了,我买你一坛,我家是开面条馆的”。

胡小平听说买一坛,想了想说:“最低六毛。”

“能不能再低了?”客人问。

“不能再低了,我这是正宗的涪陵榨菜。”胡小平坚持道。

“好,明天你送一坛来,要和这榨菜一样。”

“好!”胡小平开心地答道。

第二天早上,胡小平驮了一坛榨菜来到面条馆外场地上,当着老板的面,用锤子敲开坛上的水泥封口,撕掉了榨菜叶子和塑料封布,露出了正宗的红灿灿的涪陵榨菜,老板二话没说,按每公斤三毛付了钱,40公斤榨菜,胡小平一下子就赚12元钱。

胡小平的过人之处就是能举一反三。到了第四天,胡小平就没有继续在露水街市场安安分分地卖榨菜。胡小平想:“南京的面条馆、小吃部那么多,我何必还要在这里傻守着等人买榨菜?”

让自己做主

发展到1995年的时候,胡小平已经在南京水西门批发市场开了家“榨菜世界”酱菜批发部,当时他在南京号称“榨菜大王”。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榨菜 营销 面条 生产基地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