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孙自连:点亮农民工的“致富灯”


 


孙自连与来自家乡的农民工交谈

 

 3月11日,淮阳至广东东莞运送农民工的168专线客车上。

  车上的农民工又说又笑,围绕孙自连,一个个打开了话匣子。一个女青年说:“现在外出打工真方便,人没出家门呢,孙自连就在东莞把工作给找好啦。”一个壮年男子接过话茬说:“是啊,面包车接到家门口,大巴车送咱到厂门口,孙自连为咱想得真周到。”车后的一个年轻人站起来大声说道:“孙自连做的好事多得很,可以写一本书,编一部戏。”

  孙自连是谁?就是淮阳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在他的努力下,前前后后有10万乡亲走上了外出打工致富的道路,被农民工兄弟亲切地称为“致富路上的一盏灯”。

  “安置办主任”

  孙自连也有不堪回首的过去。

  弟兄5个,他是老大。由于家境不好,1989年高中毕业后,他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回乡当了民办教师。为了翻盖家里的破房子,他托朋友、求亲戚帮忙摔砖坯子。砖坯子摔好、晒干,眼瞅着要盖新房子时,一场突降的大雨把5万块砖坯子浇成了烂泥巴。

  一夜之间,孙自连变了一个人,绝望、失望、郁闷、心酸,一齐涌向心头。这一遭遇,改变了孙自连的人生轨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和痛苦折磨以后,1990年7月,孙自连只身到广东东莞闯荡。“我既然走出来,不干出个人样儿不回去。不管有多苦多累多艰难,我也要走下去。”

  经过艰难寻找,他先后在东莞两家鞋厂打工。对于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他倍加珍惜,努力工作,还时常提一些合理化建议,深得老板的赏识。他也成为企业里的班长、组长、主管,在东莞的老乡中开始小有名气。

  “成名”后的孙自连在家乡也成了“名人”。先是亲戚朋友,后是乡里乡亲,再后是十里八村,都来托他把孩子带到东莞去打工。孙自连尽自己的力量,能帮一个是一个,能帮一家是一家,经常介绍一些老乡到东莞打工。位于淮阳、西华、太康三县交界处的齐老乡杨楼行政村,群众想出去打工却找不到地方。孙自连的一个朋友找到他,希望他把村里的闲散劳力介绍出去打工。孙自连就试着在这个村设了一个劳务输出联系点,为群众提供各类打工信息服务,先后介绍该村1000人次到东莞打工,经他安置的农民工年平均纯收入约7800元。从此,孙自连更是名声大振,连与淮阳相邻的太康、西华、鹿邑、沈丘、川汇区,甚至商丘、开封的农民也都纷纷找到他,愿意加入他的打工队伍。

  正当他踌躇满志的时候,一向传统、本分的父亲对他泼了冷水:“你自己打工我不反对,可是你介绍别人到那么远的地方去,万一有啥闪失你要负法律责任的呀。”孙自连觉得父亲的提醒是对的,1994年,他主动到县劳动部门咨询有关政策,得到县里的大力支持。为便于孙自连开展工作,县劳动部门为他办理了劳务业务员证。2000年,他又被聘为淮阳县劳动局驻东莞办事处主任。

  从此,他开始名正言顺地做介绍农民工的工作。孙自连说:“输出、安置是一份比较繁琐、艰辛、责任重大的工作,要细心、谨慎、凭良心、争口碑。我必须努力做好每一次的安置服务,同时做好上次安置的跟踪服务,免去他们父母的牵挂。”为签订一家好的企业,他苦心孤诣、费尽周折。每逢农民工外出高峰期,他常常几天几夜连续工作,尽早将他们安置进厂,尽早得到人身安全保障。每当新的一批农民工来到,他就对农民工进行思想教育,教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和求救方法,并且将每个农民工都亲自送到厂里,给他们每人送一张自己的名片。西华县农民工韩伟告诉记者:“孙自连的名片就是我们的‘护身符’,有困难只要一打他的电话,他就随时帮我们解决困难。”一位农民工还称赞孙自连是农民工就业的“安置办主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劳务输出 信息服务 大雨 连续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