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搞过新产品开发的人们大多会有这样的体会:要把一项新产品打入市场有时要比发明制造一项新产品更难。为了让客户接受自己的新产品,每天早上,徐先豪和他的妹夫曾金灿各自骑一辆自行车,车上带着样品,分头去找能够接受他们赠送竹制托板的客户,哪里有烟囱,那里就是他们要找的目标。一天早上,徐先豪和他的妹夫北京出发,每到一个地方, 他们就分头去找烟囱,晚上再回到宿营地碰头,经过连续7天的行程终于到达了天津芦苔,那天早上,他和妹夫分头去找砖厂,下午三点多了,先豪还没吃饭,实在走不动了,先豪就在路上坐下来歇口气,不想妹夫曾金灿也来了,原来,早上出发后,他们都在不同的地点看到远处有一个烟囱,他们俩都不约而同地把那烟囱做为目的地,没想到“看去在眼前,要走走一天”,到了这时,他们又走到一起了,他们俩都没吃午饭,车也骑不动了,索性将一辆自行车放在路边,两人互相扶着其中的一辆自行车走啊,走啊,又走了一个多小时,他们终于找到了那一家砖厂。一见到厂里的人,他们已没有精力推产品了,而是问砖厂里的人有没有吃的食物,砖厂里的人从抽屉里找出了一块烙饼,徐先豪和他妹夫将那块烙饼狼吞虎咽般地分着吃了,之后才向砖厂里的人说起竹制托板的事。他们先介绍了竹制托板的好处,接着便说:“你们先拿去用吧,有什么缺陷,需要改进,请及时告诉我们,直到你们认为我们的产品确实比木制托板更好后,你们需要的话,再和我们定货。” 砖厂的人见他们说得这么诚恳,同意将他们的样品留下来试用。一个月后,芦苔的那家砖厂来人表示要货,徐先豪发明的竹制托板终于找到了客户。靠着同样的办法和艰辛,徐先豪的竹制托板终于在天津、北京找到了市场,由于竹制托板比木制托板便宜三分之一,而且更加耐用,用户普遍反映良好,所以很快就被众多的客户所接受了。直到1985年,徐先豪的公司总资产已超过了百万元,到了1987年国家实行了木材开放政策,徐先豪又介入了木胶板和家具等生产和销售,这时他的公司总资产已超过了千万元。 徐先豪在外省从事建材行业的老乡和一些同的一听说徐先豪靠做竹制托板挣了钱,又从四面八方赶来参观取经,由于那时的专利技术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加上徐先豪天生重老乡情义,还是和过去一样,热情介绍,毫无保留。现在这两项技术已在我国北方许多大中城市普及,据徐先豪统计,他的这项技术革新至少给他的老乡带来了几亿元的利润。
只要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愁没有好项目
在对待技术机密的问题上,徐先豪似乎是有一点傻,从保护知识产权的角度考虑,笔者也不敢对徐先豪的做法投赞成票;可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在将技术无偿转让给老乡和同行后,仍然事业蒸蒸日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按徐先豪的说法是他曾不计得失地帮过少同行朋友,这些同行朋友也同样帮了他。早在1981年,徐先豪在为河北定兴县土产公司代加工竹脚板时就发现该公司在毛竹的采购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他们在采购中不懂得辨认毛竹的年龄和掌握毛竹的砍伐期,往往将嫰竹和农历八月前砍伐的毛竹买进来,霉变和虫蛀严重,徐先豪获悉后毫无保留地将他懂得的知识告诉给了定兴县土产公司经理张启良。徐先豪的一番话使张启良经理幡然大悟,可是毛竹的鉴别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眼力,而谁能成为合格的采购员呢?就在张启良经理为采购员的人选发愁时,徐先豪主动提出无偿为土产公司担任采购员,张启良经理果真将毛竹和杉杆的采购大权交给了徐先豪,由徐先豪代表定兴县土产公司到湖南毛竹产区去采购,买回来的毛竹用于供给徐先豪他们代加工建筑脚手板,徐先豪领到这份差事后,兴冲冲地就赴湖南林区去采购了。在湖南省东江木材厂,他认识了供销科长陈学奖。那天中午,陈学奖在企业食堂宴请了徐先豪,没想到到了傍晚徐先豪就非得回请陈学奖和他的同事不可。这件事给陈学奖的感触很大,因为,做为一名供销科长,他见过很多采购员,吃住招待是供货方的份內事,能够不提出来要好处就算好了,他没想到徐不但没有提出来要好处,反而把一餐招待饭看得很重,陈学奖知道遇上了一个重情义的人,从那以后就和徐先豪成了好朋友。陈学奖所在的东江木材厂在当时是湖南省林业厅的挂钩厂,知道的信息多,既然是朋友,陈学奖就毫无保留地告诉给徐先豪了。1990年春,陈学奖告诉徐先豪国家林业部、建设部和中国模板协会正委托中南林学院研究开发以竹代木产品——竹胶板,并由湖南省的一家人造板厂进行试产,这种用毛竹制作的竹胶板可以替代传统的木制模板,而且成本更低,使用寿命更长。这时的徐先豪又发现了别人的发明项目的前景,他想,竹制模板的成本比木制模板低,而且更耐用,一定会受欢迎,这是一次绝好的创业机会,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项目。不久,徐先豪找到了那家试点厂,要求合作,徐先豪主要将这家人造板厂生产的竹胶板销往北京,湖南那家人造板厂的原班人马主要负责生产,当时湖南方面正为产品出路发愁,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就达达成了协议,按照协议,徐先豪也参与生产方面的管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0-03-17/20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