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市郑屯镇民族村农民曾宪兴在治理土地的过程中,将昔日的烂海子地,变成今天的“聚宝盆”。近日,在冬日阳光的温暖下,记者前去探访曾宪兴发家致富的秘密。
“这里原来是个烂海子,夏天淹水,冬天干旱,地里几乎颗粒无收。土地承包到户时,大家谁都不想要这海子地。为了公平起见,队长决定,每家每户都要分到一份烂海子地。”曾宪兴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主动和乡亲们调换土地,将这些荒地围起来通过建设规范的圈舍,大力发展养鸭、养鱼,硬是将土地变成“聚宝盆”。
走进郑屯镇民族村陆兴片区,远远就可看到一片独具特色的养殖基地,那就是曾宪兴的“兴旺养殖场”了。养殖基地里,纵横交错的“水上房”被一条条盖了顶的“养殖长廊”连接起来,“水上房”和“长廊”中饲养了上万只不同品种的鸭子;在水面下,曾宪兴充分利用水资源,饲养了不同品种的鱼,让“水、陆”空间充分得到了利用。
曾宪兴曾当过兵,上世纪九十年代复员回乡后,曾宪兴通过用自家承包的好地,与村民兑换那些人们认为的“废地”。大伙很疑惑,要将烂海子治理成功,变废为宝,那不简单!
万事开头难。曾宪兴说起当年治理海子这片土地时的艰难,至今还记忆犹新。他说,当时他整个人的心思都在这一片烂泥塘中,随着治理的继续,他用光了所有的积蓄,再分期分批贷款治理,年终时,想方设法把贷款还上,次年又继续贷款进行治理。治理期间,他买来水管,从近2公里之外的龙潭埋管子将水引来,但龙潭里的水流量受季节影响,在枯水季节水量就满足不了养鱼的需要。于是,他又花钱打地下水。投资虽然提高了,但总算养起了鱼,一年下来,纯收入最多达到2万元左右,治理成本加上养殖成本等前后共用去100多万元,收入与投入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没少挨家人亲友的埋怨。
“到了1997年,我在鱼塘上建好了‘水上房’,开始大量饲养鸭子,这两项养殖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好项目。因为鸭粪可以作为鱼饲料,节约了养殖成本,同时水上和水下都充分利用起来,节约了养殖空间,如果将两个项目分开来算的话,相当于增加一倍的养殖面积。”曾宪兴凭着军人那一股不服输的劲,通过近20年的孜孜以求,他一年比一年收入增加,村民们再也不怀疑他的能力,大家都从最初的不理解到现在充满了敬佩。
目前,曾宪兴饲养了花木鸭、大肉鸭等不同的品种,主要销往黔西南州境内和广西等地。如今,广西隆林县的老板每隔一天,就会要求他送一次鸭子,跑一趟隆林至少可赚800元,每年10月以后就到了销售高峰期。曾宪兴算了账,一年下来,单是鸭子销售,纯收入达10多万元,而养鱼收入也至少有3万元左右,成本已全部收回。
问及今后的打算和发展,曾宪兴充满希望地说道:“目前资金不足,等筹集到资金后,我要建设一个冷藏库,建成集养殖、生产、储藏、销售等一条龙的服务链,形成规模后带领更多的乡亲发家致富。”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0-03-11/9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