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来临之际,我国粮食生产的成就举世瞩目:以不足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粮食的高产稳产不能不提到两个重要人物:“南袁北李”,即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和玉米育种高产专家李登海。
李登海在世界玉米育种及高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世界玉米目前有两个高产纪录:一是美国人保持的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另一个就是李登海保持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据测算,他培育的玉米种,使我国每亩土地由养活1个人提升到养活4.5个人;他的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推广10亿多亩,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
“华莱士能开创美国的玉米高产道路,我也能开创中国的玉米高产道路”
在位于山东省莱州市的试验田里,记者见到了李登海: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一双黄胶鞋上沾满泥土。尽管他的头上有很多耀眼的光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上市公司董事长,但他依然保持着一个农民的本色和生活习惯。
李登海像侍弄婴儿一样疼爱自己的玉米。他一见到玉米,就两眼放光,掩饰不住发自内心的喜爱。看到一棵得意的玉米,他就会兴奋地向别人夸耀:“看这玉米长得多漂亮!”
他经常自豪地说,我现在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玉米地里,我这一辈子都离不开玉米地。
李登海是共和国同龄人。1949年出生在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西由镇后邓村。1966年,初中毕业的李登海回到村里,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喜欢钻研农业技术的他被选入村里刚刚成立的农科队,由于表现突出,1972年,村里任命他为农科队长。
在一位育种专家那里,一份材料引起他强烈震动。李登海说:“材料里介绍当时的美国先锋公司,他的老板叫华莱士,也是个农民出身,是搞玉米种子的。当时他的玉米产量一亩地达到2500斤,而我们的产量才两三百斤,足足差八到十倍。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我觉得咽不下这口气。一个外国农民能做到的,我们中国农民也一定能做到。华莱士能开创美国的玉米高产道路,我也能开创中国的玉米高产道路。”
从那时起,他便立下了终生的志愿———探索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他把能征集到的全国各地最好的玉米品种都拿来试验。1972 年,他用烟台农科院培育的一个杂交玉米种进行试验,创出了玉米单产512公斤的好成绩,是当地农民平均单产的3倍。从此,李登海走上了38年持续不断创高产的道路。
七次改写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两次刷新世界纪录
自从搞玉米高产攻关,李登海的生命历程便开始用刷新纪录在书写:玉米高产纪录从500公斤到700公斤,花去了他8年的时间;从70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他用了4年的时间;而从800公斤跨上了亩产1000公斤的台阶,他又用了8年的时间;从1000公斤攀登到1400公斤,他用了16年的时间。其间,他七次改写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两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
李登海说,要想创高产,必须做到三点:一是要有优良的高产玉米杂交种;二是要有好的土壤肥力条件和排灌条件;三是要有科学的管理技术措施。创高产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在1972年前后,土地薄、化肥少,土壤肥力不行。“我们的土杂肥还不如美国肥沃土地的肥力。另外美国是春播,我们主要是夏播,生育期短,自然灾害多,品种也不行,经验又少,进行玉米高产攻关的难度太大了。”
但这并没有让李登海退缩,“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为了培肥地力,在有机肥料不足和化肥奇缺的情况下,李登海想方设法找肥源,挖厕所、搞绿肥、积土杂肥,千方百计寻找化肥。在买不到钾肥的情况下,就用草木灰来解决钾肥的不足。
突然而至的自然灾害往往把他一年的希望毁灭。李登海感叹地说:“有时老天爷真是和你作对。”有一年龙卷风挟着冰雹呼啸而至,高产攻关田的玉米一片片倒下。捏着鸡蛋大的冰雹,李登海悲恸欲绝,含泪写下“胆裂心碎”四个字。擦干眼泪,李登海咬咬牙,第二年继续努力。像这样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在38年的高产攻关中有七八次,每次都是对他的一个沉重打击。但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开创玉米高产道路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09-11-23/27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