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 郭晓华:“1000多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这个困扰了当地1000多年的难题,在谷贵荣的金桔园子里得到了答案。谷贵荣在广西阳朔打工时看到家乡卖六毛钱一斤的金桔在那里竟然卖到了7-8 元,这个发现使他放弃了打工的念头,专心和当地的种植户学起了技术。
谷贵荣:“薄膜覆盖上以后,下雨时打霜时就不会裂果冻坏他。”
这种薄膜覆盖技术,可以解决金桔在下雨霜冻没收成的问题,而且使采摘期从11月份延长至第二年的3月份。郭晓华决定把这项技术在全镇推广,动员村民们用新技术种植金桔。然而,大多数村民却是在种犹豫不决。
书记:“我问他们为什么不种,缺什么。”
村民 曾宪瑜:“我也不知道缺什么,反正赚不到钱,就不种。”
郭晓华认为,薄膜推广需要典型引路,需要一个比谷贵荣更大规模的种植户给大家做出样板。
2006年3月,郭晓华在广州找到了在那里打工的堆子前村民林夏明。在大公司做财务总监的林夏明见过世面,知道种金橘有了更好的办法,就放弃了年薪10万元的工作,回到家乡,率先承包150亩金桔园。
林夏明采用了这种薄膜覆盖的技术,不仅如此,他还请技术员把自己的桔树管理起来。当年,亩产达到了3500斤,成熟了的金桔吸引了很多客商。记者在当地采访时正巧碰上前来卖金桔的客商骆耀坤。
当年,林夏明平均每亩纯收入5000元以上,盈利75万,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他在外面打工的收入。
林夏明:“在外漂泊感到压抑,很想回来闯一闯,年龄上我已经40岁了。”
林夏明靠金桔发财的事很快在就在镇里传开,每年的1月份是金桔整地挖穴填肥的大好季节,2007年的这个季节,村民们开始效仿林夏明,大批在外务工的人也纷纷返乡种起了金桔。
曾宪瑜:“比打工要强,放弃了打工的念头回来种金桔。”
书记:“一个传一个,一个传一个,大家跟着来学。”
2007年,遂川县12万亩金桔,85%被订单收购。由于全部是在成熟期采摘,平均卖到了1斤3块左右。与此同时,镇里还出现了几家金桔的加工企业,金桔的附加值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县金桔产值突破2个亿,是2005年的10倍。
2008年1月30日,当年那个神秘的广东客商又出现在堆子前镇,和郭晓华重新谈起了生意。
书记:“现在我们镇上都是这样的优质品种。”
谷贵荣:“这个好吃,你尝一下。”
客商:“好吃,多少钱。”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08-03-26/20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