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功:“当时口感就是发硬,口感就很差,吃起来很硬,不会软。”
口感发硬就意味着和农民家庭作坊生产的地瓜干没有区别,同时也意味着上百万元的投入没有意义,林云功不甘心把次品推向市场敷衍了事。
林云功的妻子 林五群:“一边研究一边生产,产品一直堆,越堆越多,产品质量自己感觉很不满意,就不敢发货出去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仓库的货一天天增多,可是地瓜干的口感并没有因此好转,林云功和妻子的心也开始焦虑不安。
林云功的妻子 林五群:“当时每天锅炉一开,就觉得好像一万元钱投下去,不懂得会怎么样,基本上没有了。”
厂房盖好了、工人请到了,可就是迟迟生产不出产品,这更是让村民的谣言满天飞。
公司技术顾问 童章平:“保证他在哪个时间之内,肯定要倒厂,很多都是这种传言,然后说得人心惶惶。”
林云功的妻子 林五群:“工人怕工资拿不到,怕这个厂会倒闭,他说你们夫妻跑掉了,我的工资就拿不到了。真的整个村都是这样子说,我林五群觉得不敢倒下,如果是倒下,真的是整个行业都要倒下了,当时老百姓就是不理解,给我了很大的压力。”
村民的冷嘲热讽、产品堆积如山、林云功夫妇彻底感受到什么是煎熬的滋味。
林云功:“着急到连睡觉都睡不着了,包括吃饭都不怎么吃得下,从70公斤瘦到60公斤。”
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厂里又出了事故。
林云功的妻子 林五群:“当时那个代理收购地瓜的人,把我的地瓜收购款拿去赌博输掉了。”
林云功:“那无非等于雪上加霜。”
面对一件件突如其来的事故,林云功和妻子对外采取硬扛着、一件一件地处理;对内,把精力全部集中在产品的试验上。2001年6月份,经过3个月的试验,浪费了上百吨的地瓜干,林云功终于生产出口感较软的产品。
林云功:工艺上,比如说我们原来做的。浸泡时间5个小时,那后面改为10个小时、12个小时不等的。还有我们的配料,按照比例,比如说原来20%、 40%不等。那我们又改了30% 、60%,我们按照这个比例来做,不断地摸索以后,我们这个产品就做成功了。”
这一天,林云功和妻子兴奋地一夜都没合眼。
林云功:“在顶着快要倒厂的情况下,把这个产品做起来,意味着我们终于成功了,不是我一个人高兴,全厂人都高兴。”
林云功告诉记者,地瓜干的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对于那些曾经经历过60年大饥荒的不少老年人来说,地瓜给他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福建省连城县文亨乡湖峰村村民 吴宗泽:“1962年、1963年的时候,那地瓜很多,吃到很怕吃。”
福建省连城县文亨乡湖峰村村民 吴士才:“一天三餐,两餐半都吃地瓜。”
福建省连城县文亨乡湖峰村村民 吴宗泽:“现在也不喜欢吃,看到吃地瓜都怕得要命。”
福建省连城县文亨乡湖峰村村民 吴水清:“父母他们都不喜欢吃,所以只有我和弟弟比较喜欢吃。”
于是,林云功把地瓜干主要定位在年轻人消费上,同时,改变以往地瓜干只在小商小店卖的模式,把地瓜干直接卖到超市。
地瓜干经销商 林兰秀:“老百姓家里做的那种地瓜干,色度方面也没有这么好,卫生方面也没有这么干净。”
尽管价格比普通的地瓜干一斤贵出一元钱,但是林云功的地瓜干因为口感好很快就打开了市场。随着林云功的产品进入商超后,2002年开始,连城县不少家庭作坊也被迫开始走标准化生产,不到3年时间,当地的小型加工企业一下子就增加到上百家。不少厂家都开始模仿林云功的产品,使得产品销量一天天开始萎缩。
林云功:“正常状态下我们厂一个月的销售量是100吨,那个时候减到二三十吨。”
这期间,刚好又有不少年纪大的消费者上门提议地瓜干能否做得再软一点。
林云功:“老同志就提出,你这地瓜干这么硬,我年纪大了,牙齿吃不动。讲个笑话就是说,一不留神,吃一块地瓜干可能把牙齿拔掉一个。”
尽管林云功的地瓜干已经基本解决口感坚硬的问题,但是对于不少年纪大的消费者来说,咬起来还是比较费力。于是,林云功想到能不能把嘴咬的过程用机器给代替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07-11-26/19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