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浪尖上的博弈


  “加把劲呀嘿,往上提呀嗨,去打鱼呀嗨!”

  “哎呀那个多呀……”

  “哎呀呵那个多……”

  在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像这种热闹的场面,从每年的3月初到10月底几乎天天都有,每次的捕鱼量都在上万公斤。这些鱼将在半天之内运往80公里外的重庆市区,重庆人餐桌上1/3的鱼来自这里。

  记者:“跳的最高的鱼是什么鱼啊?”

  程文:“白鲢,白鲢跳最高。”

  记者:“这是什么鱼呀?”

        程文:“这就是长寿湖的翘壳鱼。”

  记者:“为什么叫翘壳鱼?”

  程文:“因为它的嘴是往上翘的。”

  记者:“最贵的是什么鱼?”

  程文:“就是长寿湖的翘壳鱼最贵。”

  记者:“现在卖多少钱一斤?”

  程文:“30块钱,30元左右。”

        2004年开始,程文成了整个长寿湖10万亩渔场的主人。如今,他的鱼平均每公斤能卖到10元左右,捕鱼季节一天的销售额就能达到10万元。然而,2004年以前,这里的鱼一斤一块钱都没人要。

  长寿湖是西南最大的人工湖, 2004年前,长寿湖上有108家个体养鱼户,人称长寿湖一百单八将。他们都是用传统的网栏和网箱进行养殖。为了追求产量,养殖户给湖里投放大量的鸡粪和化肥,久而久之,水质严重污染,鱼肉也渐渐变味。

  唐红兵:“肚子剖开过后,它的那个肠子全部都是黑的 ,108家经营户他就在市场上互相抬价,互相诋毁,我亲眼看见,最低的时候就是一斤鱼卖八毛钱一斤。”

  长寿区电视台记者:“造成长寿湖水质的非常恶化。就是人还没有走进长寿湖边的时候,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腥味。”

        一时间,长寿湖的鱼成了众多媒体竞相报道和追逐的焦点,鱼价也一落千丈。程文当时经营8000亩鱼塘,面对此情此景也苦不堪言。

  程文:“当时我们也一样投肥料,养出来的鱼也是一样的, 00:33:49鱼就死了特别多。当时特别伤感。”

  长寿湖的污染问题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严令养殖户改变养殖方法,拆除所有网栏网箱还长寿湖天蓝水清。

  政府领导:“到2003年的时候,这个,我们区政府下决心,对长寿湖的水质进行整治,取缔网栏养鱼或网箱养鱼。”

  政府加大了整治力度,养殖户们纷纷拆除了自己的网栏网箱,但对于未来如何在长寿湖养鱼,谁也没有答案。

        就在众多养殖户做着各种猜度的时候,程文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2003年8月的一天上午,程文突然来到主管长寿湖渔业的联合公司,向当时的负责人吴实有提出承包长寿湖10万亩鱼塘的想法。

  吴实有:“最先找到我谈长寿湖的整体生态养鱼承包问题,我们感到很惊讶。”

  程文:“不相信我们,说我们没有这个实力,没有这个能力。”

  对方并没有直接拒绝程文的要求,而是向他抛出了三道难题:其一,承包者必须保证生态养鱼;其二,承包者要拿出1000万元,补偿养殖户拆除网栏网箱的损失,第三,一次性交付4年的承包费用1200万。

  吴实有:“提出的三个要求,其实每一个方面都很困难,因为这牵涉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

        对程文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不足。他虽然已经养了10多年鱼,但总资产也不足400百万,那么,这两千万的巨大缺口找谁去弥补呢?

  程文想,网箱虽然拆除了,但大部分养殖户继续养鱼的愿望并没有变,如果有人牵头,大家联合起来去承包应该不成问题。

  抱着这种想法,他首先联系当时威望最高、养鱼面积最大的养殖户唐志伦。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氮肥 连续 萌生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